imgbox ter">
![]()
图1 周武王演练武舞
气势逼人的武舞从商周开始用于驱鬼的“傩〔nuo挪〕”、“傩祭”、“傩舞”中,在宫廷里进行的“国傩”、“大傩”活动中,方相氏(大巫师)身上蒙着熊皮,头戴有四只眼睛的金光闪闪的面具,身着黑衣红裤,执戈扬盾,率领100个奴隶,威风凛凛地与谁也看不见的假想敌展开一系列的搏斗,“戈击四隅”,最后,将“方良”(魍魉)赶走(《周礼·更官》)。《后汉书·礼仪志》对汉代宫中的“大傩”也有同样的记载。
中国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一个激烈冲突的时期相连结的,这就是春秋战国(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在这一时期,各国之间互相争夺、兼并,战争非常频繁。在春秋200多年中,各国间的军事行动就达到483次。战国时期,战争的激烈程度更是有增无已。西周末年,有侯国1800个,到春秋时剩下140个,到战国时只剩下七个大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战国七雄。
战争的形式在这时也有了根本的改变。 由于周朝井田制的毁坏,以前平整如砥的道路系统已经不存在了。战争范围的扩大,使作战的地形越来越复杂,不适于战车行驰。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在鄢〔yan淹〕陵进行的一次战斗中,晋厉公的战车陷入泥淖,狼狈不堪。到公元前541年晋国与狄人作战时干脆放弃战车,改为步战。威力强大的弓弩的出现,使笨重不灵的战车防不胜防。春秋战国时,弓箭的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个善于造弓的蔡国人为齐景公造弓,前后花费了三年时间。他选用的材料有太山南坡柘〔zhe这〕树、骍〔xin辛〕牛角、麋鹿筋、河鱼胶,弓制成后可以射透七层战装。
神箭手们也大量出现,如楚国有一个叫养由基的射手,可以在百步之外射穿柳树树叶,百发百中(《战国策·西周》)。养由基的箭不仅准确,而且力量很大,可以穿透七札。(《左传·成公十六年》)
这样,曾经盛极一时的以车战为主的战法让位给了以步战为主,骑战和车战为辅的协同作战方式。战争变得空前复杂起来,需要多种多样的战斗技术,这就促进了武艺的多样化。随着车战在战场上地位的降低,车兵笨重不灵的青铜甲胄和宽袍广袖的服装,不能适应更为灵活机动的作战需要,赵武灵王破除旧习俗,大胆向胡人学习,“胡服骑射”,以北方少数民族的紧身利落的服装取代了传统的服装。这一着装的革命,大大解放了武士们的格斗动作,对武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战争的规模在春秋战国时进一步扩大。一次战争双方投入的兵力经常是几十万、近百万。战国时总人口约为2000万左右,军队就有将近500万。在战国七雄中,秦、楚等大国都有百万雄师,其余的五国也都有几十万士卒。公元前206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的一次战争,仅赵军就死亡45万多人。这种大规模的战争要求有充足的兵源,于是鼓励人们习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正如《墨子·尚贤下》所说的,给国中能射御之士以奖励和表扬,而惩罚和轻贱那些不能射御的人。使射御之士高兴,而不能射御之士畏惧。战国时魏国的重臣李悝〔kui亏〕(公元前455—前395年),在当地方官的时候,为了鼓励老百姓习武学射,竟想出了一个绝招,在打官司时,凡是双方争执不下,难以决断的案子,就用射箭来判定,射中靶的一方胜诉。这一下,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练习射箭,天黑了也不休息,后来与秦兵交锋,果然大获全胜,魏国也跻身于战国七雄之中。(《韩非子·内储说上》)
就是读书人也常常有逼人的武风,最典型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路。一次孔子与他的几位弟子在山野中漫游,问众弟子有什么志愿。子路回答说,他的愿望是,在国家有危难时,手持长戟,与龙虎之师踊跃奔腾,荡三军,灭强敌(《韩诗外传》卷七)。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公元前522—前489年)不仅有运筹帷幄、统兵打仗的帅才,曾于鲁哀公十一年率鲁国军队与齐国作战,打败了齐军,而且还有一身武勇,能在战斗中亲持长矛,冲锋陷阵。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对军旅的事这样熟悉,他回答说,是跟孔子学的。(《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
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军事武艺在普通老百姓中普及开来。在西周时,只有贵族和自由民才能当兵,野人(奴隶)是没有资格当兵的。而在春秋战国时,各国都积极地采用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军事训练,农民平时耕田种地,战时编成军队,上阵打仗,一年之中“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国语·周语》)。武艺高强的人得到国家重用。曾经是春秋霸主的齐桓公就下令让地方官推荐身强力壮、武艺出众的人才。如果有这样的人才,而地方官隐瞒不报,就会受到处罚(《国语·齐语》),并对战场上斩获敌人的将士予以重赏,因此,后来齐国人以精通格斗技术而天下闻名(《荀子·议兵》)。荀子(约公元前31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