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古代养生法梗概
    

(1)四时调摄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恒动的整体,叫作“生气通天”。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原则之一,叫作“四气调神”。古人很重视人对四季不同气候环境的适应,认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生活在这一周而复始的规律之中,“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如《素问·四气调神论》说:“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jie阶〕疟,奉收者少”;“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sun孙〕泄,奉藏者少”;“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则少”。大意是说不顺应当季的气候特点,不唯伤及本脏(按五行相属规律,相应的脏器),而且对下一季的正常生理活动也有影响。

    四时调摄除注意起居、衣着、饮食等方面外,还要注意情志和阴阳的调节。调节方法也是依据五行与各事物相属关系来安排的。

    

(2)精神调摄

    精神调摄称为“养神”,包括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调节。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又为五脏的主宰,所谓“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养生强调“形与神俱”,养生家嵇康说:“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说明精神失调必然要伤及形体。

    精神调节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道德修养。“大德必得长寿”,这种思想虽出于儒学,但也得到各派养生学家的重视,故均以德行端正为养生之首务。

    二是恬淡虚无。恬淡就是思想宁静淡泊,摒弃杂念,精神不被利欲所纷扰。生活在世,人不可无欲,无欲则没有生活,也就不能维持生命。但不能企望过高而超越实际,嗜欲不止又不能满足,就会扰乱神气而成为思想负担。道家认为要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如果这六个方面均能注意,并保持豁达乐观的心理状态,当然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是以志为乐。各派养生学家虽然都强调“外无所逐”,但也都有各自坚持不懈的“功课”和诵读不息的经典。说明自己的信仰和社会责任是不在“外无所逐”之列的,反而全心致力于此,成为排除利欲干扰的手段。大多数养生家并不赞成道家逃避社会的“无为”主张,反而认为为自己的志向而奋斗,乐此不疲,是有利于养生的。孔子就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发愤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孙思邈潜心医学研究,71岁时写了《千金要方》,而其《千金翼方》完成时已年逾百岁了。他们都是中外著名的学者、养生家,可是他们对于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著。他们克享遐龄而思路敏捷,著述等身而犹以志为乐,的确是养生家的楷模。

    

(3)生活调摄

    古代养生家对起居、饮食也有原则性的要求。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除注意有节制、有规律而外,还有一些取其宜,抑其弊的具体内容。

    饮食卫生。要求三个方面,一是饮食有节制。《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是食物有宜忌,而且不能偏食。《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cou凑〕理以密。”五味入五脏,养五脏。若有偏嗜则反伤五脏,而形成疾病。三是进食卫生。如不生气,细嚼慢咽,食后漱口、散步等。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陈德求所著的《医学传灯·脾胃》中说:“每日饭食只宜八分,不可尽量……必须碎咬细啮……食后慢行百步。”《千金要方》剖析更详:“善养性(养生)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多次)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醋则伤骨。故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zu租〕菜(腌菜),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凡热食汗出勿当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涩多睡。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流通。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数里远近)。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又《保生要录》说:“凡食,先热食,次温食,方可餐冷食也。凡食太热则伤胃,太冷则伤筋。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得冻齿。”

    养生之所以重视饮食,古人认为: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故称食为生民之天,活人之本。

    饮食补养。《内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