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医学家对养生学的贡献
    养生学是医药卫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是哪一个学派或教派,若想在养生学上有所建树,必须得到医学家的首肯,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客观上确实也是如此,首先是医学理论促进了养生学的发展,再者历代医家对各种养生方法的总结,实际上也起到了去伪存真的作用,经过他们的综合整理,使之达到医学理论化的高度。比如《内经》对老庄学派养生之道的吸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既传播了道家的养生方法,又论述了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全部生命过程,并提出了“天年”的观点,天年即人的寿限,也称天寿或天数。所以在《内经》中反映出来的养生论,既有详细的养生方法,又有相应的医学理论,当然也会产生合理的养生效果。

    家喻户晓的华佗是汉魏著名医家,史载他“晓养生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他认为人体应当劳动,但不能劳碌过度。肢体运动可以帮助消化食物,流通血脉,疾病就不会发生,好像门户的轴,经常转动就不容易腐朽。古代道家的导引术就是通过运动关节达到“难老”目的的。他向学生吴普传授“五禽戏”,即模仿虎、熊、猿、鸟、鹿五种动物姿态,而创造的一种健身运动。吴普持之以恒,90多岁时仍耳聪目明,牙齿坚牢。他还向学生樊阿传授保健药方——由漆叶和黄精组成的“漆叶青黏散”,有“去三虫,利五脏,轻体,使人头不白”的功效。樊阿坚持服用,活了100多岁(《三国志·魏书》)。

    

    华佗

    南北朝时梁代学者、医学家陶弘景,博学多才,通释、道之学,夙好养生,搜集了“上至农皇以来,下及魏晋之际”有关养生的论说,撰写成《养生延命录》二卷,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该书保存了秦汉以来以至魏晋时期不少宝贵的养生资料,把前代的养生法则与具体的养生方法归纳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等六个内容。特别对道家服气导引之术记载得较为详细,如呼气六字口诀:吹、呼、呬〔xi戏〕、呵、嘘、唏;及已失传的《导引经》的晨练功法:狼踞、鸱〔chi吃〕顾、顿踵、叉手、伸足、熨眼、搔目、摩面、干浴等,均赖《养生延命录》得以流传后世。该书还保存了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对后来保健运动很有影响:虎戏者,四肢踞地,前三踯,却二踯,长引腰,侧脚,仰天,即后踞,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踞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伸左右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pi匹〕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勾物自悬左右七,手勾脚立,按头各七。鸟戏者,立,起翘一足,伸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趾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此外,陶弘景还编绘了《导引养生图》一卷,惜已佚失。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学者,被尊称为“孙真人”。史载他经历北周、隋、唐三朝,晚年时,魏征等修齐、梁、陈、周、隋五朝史,常常向他请教。他所述前几朝事很详细,可见他在养生方面确有所得。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不仅在医药学,而且在养生学上也是有着重要贡献的。他把养生体会写在“养性”、“食治”、“退居”诸卷中,并论述了“养老大例”、“养老食疗”,开创了我国老年医学体系。这要比13世纪罗杰·培根的《老年人的治疗与青年人的保护》早600多年。《千金方》保留了医、道、释、儒各家养生之说,他认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千金要方·养性序》),明确地强调了养生的目的即中医学所强调的“治未病”。他还认为“养性必先知自慎也,慎以畏为本”,“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侮于远”(《新唐书·孙思邈传》)。他所强调的“慎”与“畏”实际上是让人重视道德修养。他又说:“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千金要方·养性序》),这些显然是儒家思想在养生之道中的体现。《千金方》还搜集了道家、释家的健身功法,如“老子按摩法”49势;“天竺国按摩法”18势,又称婆罗门法,谓“老人日能依此行三遍者,一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捷,不复疲乏”。此外,有关“食疗”、“食养”及“性卫生”的记载都是非常珍贵的养生学文献。

    宋、元时代比较重视老年养生问题。宋代陈直所著的《养老奉亲书》,及元代邹铉增续的《寿亲养老新书》是其代表,这是我国最早的老年医学专著。书中详细地讨论了老人的食治之方,医药之法,摄养之道,并附有“简妙老人备急方”,以备老人不时之需。还提出了精神保健的摄养之道,指出要注意老人的各种嗜好,如书、画、琴、棋、花、鸟等,并要避免老人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