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耀眼的明星是市镇。
市和镇都是商业区而非行政区,区别仅仅在规模,大约千户以下为市,以上为镇。市比镇小,却未必不重要。苏州府长洲县的枫桥市,就是长三角最大的粮食集散中心。
这是一些熟悉的名字:
吴江县平望镇、黎里镇、同里镇、震泽镇。
嘉定县南翔镇、安亭镇、真如镇、罗店镇。
常熟县福山镇、梅李镇、支塘镇。
华亭县莘庄镇、龙华镇、朱泾镇。
上海县七宝镇、新场镇。
青浦县朱家角镇。
前面三个县属苏州府,后面三个属松江府。
明代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
![]()
据《剑桥中国明代史》。
这当然不是全部,因为苏州府有一州七县。
长江三角洲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则是南直隶的苏州府和松江府,浙江的杭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均为财赋重地与商业中心。五府千百镇,也都是聚宝盆。
堪称巨无霸的是乌青。
乌青其实是两个镇:乌镇长七里宽四里,隶属湖州府乌程县;青镇长七里宽二里,隶属嘉兴府桐乡县。只不过两镇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而且共有东西南北四个坊门:
织机图
![]()
据明《便民图纂·女红之图》。
青镇南门南昌门,通杭州。
乌镇北门澄江门,通苏州。
青镇东门朝宗门,通嘉兴。
乌镇西门通霅门,通湖州。
霅读如炸,就是霅溪,现在叫东苕溪。
隶属于湖州府归安县的南浔也非比寻常,它是江南市镇中唯一有城墙的,拆城之后则代之以四栅。当时太湖流域的蚕丝和丝织品名满天下,北面距离太湖口只有十八里的南浔便成为湖丝的集散地。再加上湖州至苏州吴江平望镇的运河与南北向的市河在此交汇,很快就客商云集日进斗金。
这里面,不乏耐人寻味的故事。
作为市镇的南浔兴起于南宋,到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日趋兴旺,车船千计灯火万家。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清,而且市场细分,专业化程度极高:又叫京行的京庄专为官办织造局提供上等湖丝,以满足宫廷需要;也叫广行的广庄负责接待广东商人,将产品销往海外;专营织造绸缎经丝的商号则叫经庄或经行。清代道光年间的进士董恂有诗描述说:
初过小满梅正黄,市头丝肆咸开张。
临衢高揭纸一幅,大书京广丝经行。
区区浔地虽偏小,客船大贾来行商。
乡人卖丝别粗细,广庄不合还京庄。
最后两句很形象:买家挑肥拣瘦,卖家进退自如。广庄这边价钱谈不拢,那就回头再找京庄。反正供不应求,生产湖丝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总能为自己争取到满意的结果。
这是真正的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
市场都是趋利避害的,也有自我调节功能。因此,贴近太湖的南浔和震泽是丝业市镇,离得稍远的盛泽和王江泾则是绸业市镇。这显然是商品经济的?选择,因为震泽和盛泽同属吴江县,南浔和王江泾则分属湖州府和嘉兴府。
距离太湖更远的,便成为棉花棉布市镇。
棉花本由印度半岛引进,传入江南在宋代以后。元成宗元贞年间,上海县乌泥泾镇的黄道婆从海南岛带回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种棉和织布便成为江南的重要产业。松江府上海县七宝镇、华亭县朱泾镇、青浦县朱家角镇,以及苏州府嘉定县的南翔和罗店,便都是棉花和棉布贸易中心。
也有诗为证:
贸易隆昌百货全,包家桥口集人烟。
男携白布来中市,女挈黄花向务前。
务前就是务前桥,又叫隆昌桥,黄花则是霜降以后晚收的棉花。这首诗虽然成于清代嘉庆年间,但地方志告诉我们生意兴隆的景象是从明中叶延续到清的,诗中所写的枫泾镇则介于松江与嘉兴两府之间,北属华亭,南属嘉善。
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市场整合的结果是:
绫布二物,衣被天下。
这虽然是武宗正德年间人们对松江的赞美,却可以用于此后整个江南地区。由此可见,商业繁荣既要靠天时,比如明中叶;又要靠地利,比如长三角;还要靠人和,也就是对消费群体和消费欲望的了解,以及对市场规律的掌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