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未为天子,却列于“本纪”;孔子未做诸侯,陈胜虽建号张楚,半年即失败而死,却都列于“世家”。这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司马迁尊重历史实际。因为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着当时的政局,也代表着当时的政权。这就是司马迁说的:“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项羽本纪》赞)同样,孔子和陈胜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都很大,其实际历史地位完全可以和诸侯相当,所以列于“世家”。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世家》赞)既是崇高评价,也反映的是历史实际。他又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陈涉世家》)对陈胜首先举起反抗秦朝暴政大旗的历史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些都体现了司马迁的进步思想。司马迁总结了秦亡汉兴的历史经验教训,重视民心的向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反对严刑峻法,反对暴虐害民,主张清静无为,主张与民休息。这是《史记》所以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史记》一书,文笔生动,议论精彩,叙事描写,简洁明快。像《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篇,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史记》的语言通俗易懂,工于素描,文情并茂。书中引用古书,把艰深的古文改成浅近平易的汉代语言而不失原意,这也是司马迁高明过人的地方。
《史记》也存在一些缺点错误。由于资料不足,书中采录了一些缺乏事实根据的传说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孙杵臼和程婴舍身救赵武以及苏秦张仪合纵连横的故事等,都是情节曲折动人而与史实不符的。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实了其中一些错误。书中还有一些脱误矛盾或疏略不当的地方,特别是战国时期那部分较为严重,研究者应多方搜集资料参互考订,不可盲目轻信。尽管如此,《史记》仍不失为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历来为《史记》作注的人很多,最著名的是“三家注”,即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家注原来都是各自单刻的,到北宋时才合在一起,散附于《史记》有关正文之下(图2)。清代同治年间金陵书局曾刊行《史记》三家注的合刻本。中华书局根据金陵书局本加工出版的标点本是目前最便于阅读的本子。
![]()
图2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宋黄善夫家塾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