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著名史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纵贯古今、包罗万象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志、传,所以一个时期曾称为纪表志传体。因为表和志比较难做,从《后汉书》和《三国志》开始,有些史书缺略了这两部分。又因为纪和传本来就比较重要,不可缺少,后世于是干脆称之为纪传体。纪传体史书记叙了封建社会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历史。各体的命名和地位高低,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这是纪传体史书能被封建统治者颁定为正史的根本原因。

    《史记》书中有许多“太史公曰”。后人将放在一篇之前的叫“序”,放在一篇之尾的叫“赞”,夹在一篇之中的叫“论”。这是司马迁仿《左传》“君子曰”而创造的一种史论形式。其内容丰富多彩,或画龙点睛,阐明一篇之主旨;或自叙见闻,讲清取材的原则;有时直抒胸臆,宣泄对人物的爱憎褒贬;有时议论古今,总结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笔势纵横,不拘一格,给《史记》增添了一层生动活泼的理论色彩。后代史家虽然人人效法他撰述史论,却远没有他那样的识鉴与文采。

    《史记》是一部取材广泛采择审慎的实录,其史料来源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古代文献典籍,例如《尚书》、《春秋》、《诗经》、《论语》、《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以及诸子百家之书;也有国家档案文书,如牒记、春秋历谱牒、列封、功令等。除了文字资料以外,还有许多实地调查访问的材料,包括文物古迹、石刻碑文、宫室器物、古人图像、历史传说以及当世见闻。司马迁写历史,重视详近略远,详今略古。许多近代当代的史事,司马迁得之于亲见亲闻,如“吾闻冯王孙曰……”(《赵世家》赞),“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李将军列传》赞)。书中类似的记载很多,增加了《史记》的真实性、亲切感。《史记》还采录了许多歌谣诗赋、俗谚俚语,例如“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列传》赞)“鄙语云:利令智昏。”(《平原君列传》赞)“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魏其武安侯列传》)这些材料,不仅真实,而且生动。如此丰富而多样的史料汇聚在一起,既有经传典籍,又有档案资料;既有官方记录,又有民间口碑;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实物依据;既有文人士夫之雅言,又有街头巷尾之俚语;既有古史传说,又有当今见闻。作者如果没有下一番甄别考订剪裁熔铸的功夫,是难以驾驭取舍运用自如的。司马迁对史料的取舍,采取了极其审慎的科学态度。对于远古的传说,他要“考信于六艺”(《伯夷列传》赞)。“六艺”是古代儒家的经典。这就是说,传说要有古代文献的印证才可以相信。没有可靠的原始资料作依据,他宁可不讲。《五帝本纪》关于黄帝的记载,就是反复斟酌以后,他才“择其言尤雅者”写进书里。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不足,有些史实有残缺,或者存在不同的说法,一时难以确定是非真伪。知道的他才讲;不知道的,他就空着不讲。靠得住的,他就讲靠得住;靠不住的,他就讲靠不住,决不自以为是地轻易下判断。这就是“阙〔que缺〕疑”和“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史原则。《史记》书中,有时同一件事,本纪、列传、世家和年表,几个地方说法都不一样。有的可能属于作者疏忽,失于前后照应;有的则是因为史料来源不同,无法定其是非,只好并存不废,留待后人考证。这样做,倒比妄下判断强取一说要稳妥一些。

    司马迁具有尊重历史实际的实录精神。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记叙历史人物比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自远古到作者当世,3000多年间,各色人物何止千万!写谁不写谁,看重的是历史功过、影响大小,选择的是各类典型人物。《史记》所写人物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这与后世史家的泛泛罗列不同。同时司马迁善于以简洁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例如项羽的勇猛豪爽,刘邦的机灵狡诈,范增的阴险,张良的善谋,萧何的稳重,韩信的多智,李广的善射,全都写得逼真传神。无论是封建皇帝,还是古圣先贤,在司马迁笔下,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史记》既颂扬其历史功绩,也暴露其罪恶或缺点,秉笔直书,毫不隐讳。例如对汉高祖刘邦,既写他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又写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以及称帝后衣锦还乡的醉态,后来杀戮功臣的罪过等。不过,《史记》的写法比较灵活经济,往往在本篇之中突出人物的主要方面,其他问题则分散在另外的篇章中。用这种“互见法”来写人,较便于集中笔墨,分清主次,节省篇幅。我们读《史记》时,也要用互见法,以一篇为主,注意将其他有关记叙搜罗齐备,才不致失于片面。《史记》写人,能够客观反映历史实际,不求全责备,不以偏概全,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例如汉初三大功臣韩信、彭越、黥布,都以谋反罪被夷灭三族。刘邦死后,西汉王朝也没有人给这三个人平反,而司马迁却敢于为他们立传,历史地全面地记叙了他们一生的功过是非。再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