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兵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爆炸性火器
    这类火器是在纸壳火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铁壳爆炸性火器,有早期的火炮,以反明代创制的地雷、水雷和各种爆炸弹。

    

(1)铁火炮

    这是金军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创制的铁壳火球。它的创制有一个颇有趣味的故事。据说在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在金军的占领地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北郑村,有个捕狐人铁李,在一个口小腹大的陶罐内装填许多火药,通火线于外,尔后把火药罐放在群狐出没之处,待狐狸接近时,即点爆火药罐,群狐受惊后纷纷乱逃,结果投入铁李预设的罗网中。铁李持斧将它们砍死,满载而归。金军受此启发后,创制了铁壳爆炸性火球,用于作战之中。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金军携铁火炮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蕲州郡守李诚之和司理赵与?率部坚守。攻城时,金军在城外环列抛石机,向城内抛击铁火炮;打到城顶上时,守城宋军中炮即死,有的士兵的头部和面庞都被削去一半;击中城楼时,城楼即被摧毁;打到居民住户时,居民伤亡甚多。经过25天的围攻,金军占领了蕲州。李诚之全家及僚佐全部死难,赵与(穴x下哀)全家15人也亡于战祸,他本人仅以身免,事后作《辛巳泣蕲录》,记载了这次战祸。

    金军在使用铁火炮成功地攻占了蕲州后,又于金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使用铁火炮成功地保卫了开封。当年,蒙古军在屡败金军之后又进逼开封。攻城时,蒙军在城外筑城围150里,用抛石机向城上抛射石弹、火球,同时建造了大型活动的掩体牛皮洞子,掩护士兵掘城。金军为破蒙军的牛皮洞子,从城上用铁索悬吊大型铁火炮震天雷,点燃火线后沿城壁下吊至蒙军掘城处爆炸。结果蒙军的牛皮洞子被炸得粉碎,掘城蒙军血肉横飞。蒙军因见强攻不下,便撤围而去。

    到宋末元初,宋蒙双方都改进和发展了铁火炮,不但威力增大,而且种类增多,据文献记载,主要有合碗式、铁罐式、葫芦式、圆球式四种(见图18)。

    

    图18 四种铁火炮

    这些铁火炮都以铁为壳,从小孔中通出火线,点火爆炸后,铁壳碎片四散飞击,杀伤敌军人马和摧毁敌军战具。蒙(元)军在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和十八年两次同日军作战时,也都使用了铁火炮。据日本的文献《八幡愚童训》记载说,蒙军第一次在日本登陆作战时,曾经使用过铁火炮。当铁火炮在日军中爆炸时,只见“火光闪闪,声震如雷,使人肝胆俱毁,眼昏耳聋,茫然不知所措”。《太平记》则说:蒙军“击鼓之后,兵刃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雷电,日本兵被烧被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日本人从此才知道世界上已有人使用火器。

    铁火炮经过改进和发展,扩大了用途,到明代后期制成了地雷、水雷和炸弹,用于水陆作战中。

    

(2)地雷

    地雷是埋在地下的爆炸性火器,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地雷,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间(公元1546—1549年),由兵部侍郎曾铣,在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组织人员制造的。不久,其他将领也竞相制造和使用。抗倭名将戚继光在镇守东部长城时,也大量制造地雷,布设在隘口要道或设伏地域内,加强守备。到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仅《武备志》就记载了10多种。雷壳材料有铁、石和陶瓷。引爆方式有踏发、绊发、拉发、点发、定时引发和戚继光所部创制的机械式引爆装置“钢轮发火”等。主要制品有炸炮、伏地冲天雷、无敌地雷炮和万弹地雷炮等等。

    

    图19 炸炮

    炸炮(见图19)是用生铁制作的地雷,大小如碗,壳面留有装药口,装药后用木杵杵实,并在火药中插入一个小竹筒,从中通出一根火线。使用时,常将几个炸炮的火线串联,并接在一个机械触发式发火装置“钢轮发火”的火糟内,再从钢轮发火装置内通出一根长线,然后选择敌人必经之路挖坑埋设。若敌人踩绊长线,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即发火爆炸。与炸炮类似的还有自犯炮和万弹地雷炮等。

    伏地冲天雷是用火种引爆的地雷。火种装在盆内,放在雷壳上,从雷内通出的火线总联于盆上,靠近火种。盆面竖立几支长柄枪刀等兵器,然后用土盖平。当敌兵经过摇拔长柄枪刀时,盆内火种倒在火线上,将地雷引爆。

    无敌地雷炮是点火引爆的球形铁壳地雷,大者装火药一斗,小者装火药三五升,装好后用坚木将雷口塞住,并从雷中通过竹筒引出三根火线,然后将地雷埋于敌必经之路上,竹杆口露向己方。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