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兵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城池和城战器械
地段,采取防御和反击的措施。

    抵御式守城器械甚多,其中有张挂于垛口外侧的木幔、布幔、皮帘等,竖立于城墙上的竹立牌、木立牌、篦篱笆、皮竹笆、护城遮架等遮挡器械,以遮挡攻城敌军射来的箭镞和击砸的石块;有加强城门和城垛防御的插板、暗门、槎牌、塞门刀车、木女头和木女墙等,以便在城门、女墙被摧毁时,使用这些器械进行应急性的补救,阻止敌军从突破口冲入城内;有托阻敌军云梯近城的叉杆、抵篙等。

    

    图13 守城器械

    撞击砸打式守城器械,有撞毁敌军云梯和尖头木驴的撞车和铁撞木,有击砸敌军人马和攻城器械的各种檑木(包括夜叉檑、砖檑、泥檑、木檑、车脚檑)、奈何木、坠石、狼牙拍等。

    烧灼式守城器械有铁火床、游火铁箱、行炉、猛火油柜、燕尾炬、飞炬、金火罐等,它们或以猛烈火焰、或以烧熔的铁汁烧灼敌军的人马和攻城器械。

    灭火式守城器械有水囊、水袋、麻搭、唧筒、溜筒等。它们的作用是在敌军焚烧城门、城楼时,将火浇灭。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守城器械,如钩取敌军士兵和器械的飞钩、铁提钩、绞车,供守城士兵上下城墙用的吊机、吊车、绳梯,抵御从地道中攻城的风扇车、土色毡帘等。

    除专用于守城的器械外,障碍器材也大多用于守备坚城和要塞。

    障碍器材有阻止敌军行动的铁蒺藜、拒马、鹿角木、(扌刍)〔chou抽〕蹄、地涩等(见图14)。

    铁蒺藜又名扎马钉,因其外形与蒺藜相似而得名。它有四个尖锐的刺锋,形如鸡爪,每个刺锋长四五厘米,中央有孔,可用绳穿联,以便携带和布撒。作战时,将其撒布在敌军必经之路和城郭周围的通道上,刺扎敌军人马。

    

    1.(扌刍)蹄 2.地涩 3.陷马坑 4.铁蒺藜 5.铁菱角 6.鹿角枪 7.拒马木枪 8.鹿角木

    图14 障碍器材

    拒马是一种可移动的木制障碍物。它用直径为二尺的大圆木为横杆,长短视需要而定。大圆木上作十字凿孔,安上数根一丈长的木杆,上端削尖,作为横杆的支架,设在城门、巷口和要道,阻止敌军人马的行动。

    鹿角木是选择坚硬木料制成的,上多枒叉尖刺,形同鹿角,长数尺,埋入地中一尺多,专刺敌军战马之足。汉代开始使用,后来称它为鹿砦〔zhai寨〕。

    (扌刍)蹄是先用四根直径为七寸的大方木制成方框,框上钉有许多逆须钉,尔后将其放在敌骑通向城郭的必经之路上,使敌骑触钉而倒。

    地涩是在一块木板上密钉许多刺钉的障碍器材,通常放在敌骑通向城郭的必经之路上,扎刺战马之足。

    明代中期以后,地雷和水雷等爆炸性器材,也大量用于城郭和要塞守备之中。

    在高大坚固的城郭面前,进攻者也并非无能为力。相反,中国古代的军事技术家,又制备了各种攻城器械。

    

(4)攻城器械

    古代攻城器械虽然名目繁多,但是就其作用而言,可分为远距离攻击式、侦察瞭望式、接通式、遮挡式、抵近摧毁式、攀登式等六大类(见图15)。

    远距离攻击式器械有抛石机、床弩与火攻器具等。它们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抛射石块、发射箭镞、放纵带有火攻之物的火禽、火兽,杀伤守城士兵、摧毁和焚烧城防设施,为攻城士兵打开通路。火器广泛使用后,便在攻城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15 攻城器械

    侦察瞭望式攻城器械有巢车、楼车和望楼。据唐朝杜佑《通典·兵典》记载,巢车是在一种底框安有八轮的车上,树立一根长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止竿首,以窥城中。板屋方四尺,高五尺,有十二孔,四方别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因高竿上吊悬的板屋“如鸟之巢”,故有其名。最早使用巢车的记载见于《左传·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是年,晋楚两军战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共王与太宰伯州犁,曾一起登上巢车观看晋军动向。楼车之名首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其时,楚军曾强迫俘获的晋使解扬登上楼车,向被围的宋人劝降。据晋杜预注称,楼车是“车上望橹”,巢车是“车上为橹”,“橹”就是“楼”。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巢车和楼车实际上是同一类侦察瞭望器械的不同名称而已。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