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兵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城池和城战器械
去,使攻城之敌难以通过护城河。

    

(2)万里长城和金长城

    与封闭形都邑筑城不同的是带形筑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长城。带形筑城起始于西周时期,当时的周王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便在北方沿边修筑一些城堡,尔后又将这些城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带形防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也仿效此法,开始在本国边界地域,建筑亭、燧、障、塞等设施,作为防御和传递信息的据点,尔后逐渐扩展,连结成带形城墙。战国时期,燕、赵、魏、秦、齐、楚等诸侯国,也建筑了规模不等的带形城墙。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前后,派大将蒙恬率士卒、民夫和囚徒共30万人,费时10多年,筑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灭亡以后,自汉至唐,有些朝代除修缮原有的长城外,还新筑了一些长城。宋元两代对长城修缮甚少。明朝在洪武元年至弘治十三年(公元1368—1500年)和嘉靖至明末(公元1522—1644年),曾对长城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改建和扩建。现存长城大致是明朝修建后遗存于世的长城,全长约12700余里。

    除万里长城外,金朝在灭亡辽朝和??结束北宋统治后,也于金章宗昌明五年(公元1194年),开始修建东起嫩江、西达河套的金长城。

    为了增强带形城墙的防御韧性,历代中原王朝和金朝,也分别在万里长城和金长城沿线的各要点,修建各种守备设施,形成长城的防御体系。这体系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首先是城墙。城墙是万里长城和金长城的主体,既与都邑的城墙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以万里长城为例,除关城外,它不是圈围型的封闭结构,而是随地形的起伏,蜿蜒曲折地伸展于12700多里的国土上。它的构筑不像都邑城墙那样整齐划一,而是因各处地形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形态,有土筑墙、木筑墙、石垒墙、削壁墙、砖砌墙等多种形式,因此其守备设施也随城墙形式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有的建有女墙、垛口,有的则利用天然的悬崖峭壁而无须建筑人工守备设施。

    其次是障城。障城是建于长城内侧的环形防御工事和驻有守军的支撑点,其规模的大小、分布的数量和密度,都视需要而定。

    其三是烽火台。烽火台是为传递军情和紧急报警而建筑的土台,一般高9—16米,台基长12.3米,宽10.5米,呈梯台形,有阶梯通至台顶。台顶四周建有女墙和垛口,中央建有发烟灶(烧火池)和张挂灯笼旗帜用的高大柱杆。因常用狼粪烧烟,故又称“狼烟台”。如有敌情,白天发烟为燧,夜晚举火为烽,故又称“烽燧”。

    其四是空心敌台。空心敌台系戚继光于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到蓟镇主持练兵后所建。台内备有佛郎机、神枪和快枪等火绳枪炮,共建筑了1489座,大大提高了东起山海关西至灰口岭一线长城的守备能力和威严气势。

    其五是障墙。障墙是为屏障山巅上的关城而建,是与主城墙成“十”字形正交的横隔墙,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道,大多建在主城墙相对高差变化较大之处。当攻城敌军从山脚下向上仰攻关城时,守军可通过障墙上的射孔射击敌军,使敌军在夺取每一道障墙时,都要付出重大代价。这是戚继光在提高长城守备能力的一大创造。

    其六是战墙。这是在主城墙外侧40—50米处,利用山石垒砌筑的外墙,有的地方还筑有多道交错重叠的战墙,战墙壁上开有射孔,成为主城墙的前沿阵地,加大了主城墙的防御纵深。既消减了攻城敌军的有生力量,又迟滞了敌军的进攻,为主城墙守军创造了歼敌的条件。

    其七是戍堡和边堡。戍堡是建筑在金长城内侧的城堡。又称壕堡。大多为正方形布局,周长约60丈,与主城墙等高同厚,用土夯筑而成,大多建筑在谷口和通道附近,相邻戍堡的间距为6—22里,战时可互相救援。边堡大多建筑在离金长城较远的小型城池,大多建在主要通道附近的平台或缓坡之处。其构筑方法和守备作用,与戍堡相同。

    为了加强城防,古代的军事技术家们,除了建筑坚固的城郭和带形城墙外,还制造了各种守城器械和障碍器材。

    

(3)守城器械

    守城器械是指在通用的兵器外,专门用于守备城池的器械。这些器械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就它们在守城战中的作用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反击式、侦听式、抵御式、撞击砸打式、烧灼式、灭火式等六大类器械(见图13)。

    反击式守城器械主要有抛石机、床弩。

    侦听式守城器械在宋代称瓮听,在明代称地听,两者所用的基本方法相同:当敌军前来攻城时,城内的守军便在主要通道上挖掘地穴如井,可深至二丈,尔后用蒙有生牛皮的崭新而无裂缝的陶瓮覆于井口,命听觉灵敏的士兵轮流值班,以耳贴陶瓮,倾听有无异样声音。因为如果敌军要想挖掘地道攻城,那么就会产生因挖掘地道而造成的振动声音,守城士兵听到后,即报告值班官员,在相应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