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2 古代的城
随着社会的演进、社会生产力和战争规模的发展,作为具有完整概念特征的筑城,便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如西周的丰镐、东周的洛邑(史称王城),春秋战国时鲁国的曲阜(今属山东),齐国的临淄(今属山东),吴国的姑胥(今江苏苏州),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等。到唐宋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都邑为中心,以城墙为依托,突出重点,点线结合,综合配置的城墙城池式军事筑城体系。这一体系由如下几部分组成。
首先是城墙。城墙是围圈城邑的墙垣,从空中俯视,成封闭性的几何形状。大多数城墙高在四—六丈之间。在通常情况下,平地筑城的城高、城根壁厚、城顶壁厚三者之间的尺寸比例以4∶2∶1为最理想。不过这是在不考虑复杂地形和地质情况下的比例,大多数筑城都要因地制宜,按城址所在地的地形和地质情况加以调整。城墙的周长有长有短,小城数里,大城可达数十里甚至上百里。
其次是城门。城门平时是城内外的通道,战时是城防部队坚守的重点。通常方形城的每面城墙至少要开设一门,中型以上的城每面要开设二三处甚至多处城门。门用坚厚的大木制作,蒙以金属外皮,使之坚固难破,有的城门甚至有暗道机关。城门上建有单檐或多重檐的城楼,以便守城将领在战时登城瞭望敌情和指挥作战。
其三是瓮城。瓮城是增建于城门外的半圆形(或长方形)城,因其形似陶瓮而得名,又因其形似马面而又称为马面城,是增强城门防御韧性的军事建筑。也有的瓮城建筑于城门的内侧,如南京城聚宝门的内侧,就筑有三进内城。瓮城与正城门等高同厚,城墙的一侧或两侧开有偏门,既方便城内外通行,又不让城外的人直窥城内,具有屏障城门的作用。
其四是羊马墙。羊马墙是筑于城外离城墙十余步的城壕内岸之低矮挡墙,通常是与城门对应而筑,自城门向左右两侧延伸一定的距离。每段羊马墙都开有一道正对壕桥的门,其作用与城门类似。
其五是女墙。女墙是在各种城墙顶端外沿建筑的一种薄型挡墙,高约五尺,大致与士兵的身高相等,中间有发射箭镞的射孔。
其六是敌楼、战棚和弩台。这些都是在环城全线防御的基础上构筑的重点防御设施。这种设施,一般从城门开始向左右两侧延伸,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处(在城墙拐角处的敌楼称为团楼),每处可容士兵一二十人,并设置床弩、抛石机、滚木檑石等重型摧毁兵器和器械,构成重点防御,并与布列于女墙后面的士兵一起,形成点线结合、互相策应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又与护城河、羊马墙、各城门和瓮城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城池防御体系。
其七是城壕。通常都在羊马墙外,挖有一道护城壕,有的作护城河。护城河面阔底窄,面阔在二丈以上,深约1丈左右。护城河的作用在于使敌军人马及大型攻城器械隔河而阻,不得直接城墙,具有阻滞敌军攻城的作用。
其八是壕桥。又称吊桥。平时作为城内外通过护城河的通道。战时可以悬空吊起或将其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