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朝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戴梓所研制的连珠火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牡牝。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从这一描述中可知,扳动第一机是装填弹药,第二机随动是发射弹丸;依次再扳再射,可连续28次,发射28弹,可见这是一种连扳连射的燧发枪。这种枪的最大优越性在于简化了装填手续,每装填一次,可连续射击28发弹丸,提高了发射速度。因此,这是一种由单装、单发向多装、单发、连射过渡的一种新式单兵枪。可惜,这种枪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也没有推广使用,不久便失传了。
戴梓还仿制过一种欧式“蟠肠鸟枪”。据说当时的欧洲传教士曾经向康熙进贡一支“蟠肠鸟枪”,以示其武器的精良。康熙即命戴梓仿制,戴梓很快仿制成功,并以10支仿制品返赠传教士。戴梓还为研制冲天炮作出了贡献。据说康熙曾命南怀仁制造冲天炮,但时过一年,却进展缓慢。戴梓只用了八天时间便创制成功。康熙非常高兴,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前往靶场观看射炮演习,果然性能良好,威力较大。演试后,康熙封此炮为“威远将军”炮,命工匠在炮身上镌刻戴梓之名,“以示其不朽”。此炮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的平定噶尔丹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乾隆时期的国子监博士金兆燕,对“威远将军”炮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他说这种炮“子在母腹中,母送子出,从天而下,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清朝前期还有些火器研制者曾有过创造发明,如江苏吴县的薄玉,对地雷与火炮都有研究。康熙时期,武备院有一位名叫连登伍的铁匠,曾创制过子母炮式的爆炸弹,杀伤威力甚大,康熙也曾赐名此弹为“五子夺莲”,并给连登伍以奖励。但因后来战事减少,国内局势日趋平定,对枪炮的需要日渐减少,制造数量也随之削减,几乎有刀枪入库之势。加上历届朝廷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限制国内的火器研制,隔绝外国先进火器研制成果的传入,致使中国火器发展受到挫折,走向低谷,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时,清军依旧使用陈旧的火绳枪炮抵御西方侵略者,结果战败,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记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