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兵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格斗兵器
    格斗兵器是冷兵器时代最基本的攻击性兵器,对战斗的胜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一般是由长柄的一端安上尖锋、利刃和钩锤等构成,如矛、戈、戟、殳、斧、锤等。

    

(1)矛和枪

    矛是用于直刺、扎挑的一种长柄格斗兵器。又有鍦〔shi施〕、(钅从)〔g匆〕、铤〔禅〕、矟等名称。由矛头和长柄组成。不同时代与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矛头虽有差异,但从其基本构造上看,矛头有尖锋、侧刃、矛叶、矛脊、装柄用的骹〔qiao敲,又称筩〕、附在骹侧用于绑固矛头的环纽等部位(见图1)。不过原始社会晚期用于狩猎的矛头,形状并不统一,它们大多用尖形的石块或骨、角制成矛头,尔后绑在竹、木柄上,成为最简单的石矛、骨矛和木矛。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5300年)、山东省日照市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900—4000年)出土的木矛、石矛和骨矛可知,当时的矛头大约长10—20厘米,阔1.4—2厘米,外形呈等腰三角形。有的矛头在两面居中部位有凸形脊棱,横截面呈等边三角形或菱形,前有锐利的尖锋,后部有铤〔ting挺〕或刻成凹口和圆孔,以便安柄。这些构造特点说明,大约在5000年以前,矛的形状已经基本定型。

    

    图1 矛头各部的名称

    出土的实物表明,我国至迟在公元前16—前11世纪的商代,青铜制作的阔叶矛已成为军队重要的格斗兵器。西周至春秋有步卒使用的酋矛和车兵使用的夷矛。《考工记·庐人》说,酋矛柄长二丈,便于步卒在两军相接时平刺;夷矛柄长2.4丈,相当于人体的三倍,如果短了,就刺不到敌方战车上的甲士,因此这是由战车大小决定的。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使用的青铜矛头,已经从阔叶发展为窄叶。木柄的制作更为精致,通常以木为芯,外圈贴附两层小竹片,用丝线缠紧,整个矛身既坚韧又富有弹性。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一件吴王夫差矛,其上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用”,堪称春秋末战国初青铜矛的精品。铭文中的“乍”即“作”,“”即“矛”。战国晚期军队已经开始使用窄叶矛,矛锋尖利异常,刺中人体后如锥扎一般。西汉至唐代的骑兵,常用矟作兵器。《旧唐书·尉迟敬德传》说:在一次作战中,李元吉跃马执矟,欲刺敬德,敬德眼疾手快,将元吉的矟夺去。隋唐以后,矛头的种类增多,尺寸缩小,并改称矛类兵器为枪。?

    枪由矛演化而来,由枪锋和长柄组成,其杀伤作用与矛相同。唐军使用的枪有漆枪、木枪、白头枪、扑头枪等四种制式枪,分别装备骑兵和步兵,并用于军事训练。当时枪的用途甚多,如两军相对时,直接用枪刺杀敌军;安营扎寨时,常竖枪为营;涉渡河川时,也常捆枪为筏。宋代使用长枪作战的名将很多,杨家将中杨业父子都因善用长枪而闻名于世。宋代制造的枪有很多种类,仅在《武经总要》中就有18种。其中有骑兵使用的双钩枪、单钩枪、环钩枪,枪锋后部分别有双钩、单钩和环钩,便于骑兵在马上扎刺敌兵并将其钩落于马下。步兵主要使用无钩的直刃枪,如素木枪、鸦项枪、锥枪、大宁笔枪等六种。锥枪有四棱刃,既锋利而又不易折断。大宁笔枪在刃下数寸处安有一个小铁盘,四周有刃,敌人无法捉搦〔ruo诺〕。同时,宋代还有专用于攻城的短刃枪、短锥枪、抓枪、蒺藜枪、拐枪等短柄枪;以及用于守城的拐突枪、抓枪、拐刃枪和钩竿等,其特点是枪柄较长,一般长2.5丈左右,便于刺杀正在攀登云梯攻城的敌军。此外,还有用于教练的槌枪,用于投掷的梭枪,以及捣马突枪等。元代有一种可刺可掷的两头有锋的标枪。明军使用的枪有长枪、四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长枪的枪头长三—七寸,重四两,以竹或木为柄,全枪长约1.2丈左右;铁钩枪的铁刃连钩长一尺,便于配合挨(盾)牌进攻;龙刀枪有旁刃,可砍可叉。清军八旗和绿营兵装备的枪有长枪、火焰枪、钩镰枪、双钩镰枪、虎牙枪、蛇镰枪、雁翎枪、十字镰枪、钉枪、矛形枪等。

    

(2)戈

    戈是我们祖先独创的兵器,既能钩又可啄,由镰刀类农用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晚期使用的石戈,其援和内的分界不明显。进入青铜时代后,戈类兵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商周时期盛行的青铜戈,在形制构造上已相对完整。全戈由横装的戈头、柄和铜鐏〔zun尊〕构成。戈头由“援”、“内”、“胡”三部分构成(见图2)。援是横出的杀伤部位,由上下两刃向前弧收成尖锋,用以钩啄敌人。内在援的后尾,其上有穿绳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