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挈要》,刊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原书分上下两卷,附《火攻秘要》一卷,北京图书馆藏有原刊本的清抄本。清道光年间,军事技术家丁拱辰对书中疏漏之处作了修正。不久,军事技术家潘仕成在编辑《海山仙馆丛书》时,收录两书于其中,合称《火攻挈要》,又名《则克录》,分上中下三卷,约四万余字,附图27幅。全书以介绍火药、西洋大炮及各种火器的制造与使用方法为主,涉及金属冶炼、机械制造与数理化知识,反映了西方火器传入中国后,使中国火器技术开始从阴阳五行化生学说的旧窠,转向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新轨道的概况,是中国古代火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上述几位著名的火器研制家,除焦勖的活动年代稍晚和生平事迹不详外,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和张焘,都直接和西洋大炮的引进、仿制和使用有关。他们向澳门葡萄牙当局购买的30门西洋大炮,实际上是一年前搁浅于澳门附近英国舰船上装备的30门舰炮,系英国在15世纪后期制造的一种加农炮,具有身管长、威力大、射程远等优越性。《明史》的作者张廷玉在《和兰(荷兰)传》中,把它误记为荷兰人所造。由于当时称荷兰人为“红夷”,所以称它为“红夷炮”。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经过对传世实物和文献的考证,认为它是从英国而不是从荷兰传来的,他们的论据比较充分可靠。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明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在宁远城指挥明军使用这种火炮,打退了后金军的进攻,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运用大型火炮进行守城战的战术。至今人们仍称道袁崇焕的战绩及其指挥的“宁远大捷”。武艺超群、足智多谋的努尔哈赤自起兵以来,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自宁远一战被袁崇焕打败后,一直愤愤不平,咽不下这一口气,结果在当年就抑郁气愤而死。
“宁远大捷”以后,明廷更加倚重红夷炮,派徐光启等人组织工匠进行制造。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二至八月,共制造了400多门。崇祯五年后,明廷聘请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主持造炮事宜,又造炮500多门。除朝廷组织工匠制造西洋火炮外,当时一些地方的军政要员,如两广大吏王尊德、总督卢象升、总督高起潜、总督洪承畴等人,还私人捐资制造了一部分西洋大炮,作为抗击后金军进攻之用。
(5)后金和清前期对火绳枪炮的仿制和使用
“宁远大捷”以后,不但明廷继续制造红夷炮,而且后金继努尔哈赤之后的皇太极,也想借助红夷炮提高后金军的战斗力,于是在后金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制成第一门红衣炮,定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从此,长于骑射,善于在野战中驰突取胜的后金军如虎添翼。他们以红衣炮为攻城掠地的利器,向明军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夺取了明廷在山海关外的全部领地。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统一政权清朝。清朝建立以后即增设八旗炮厂、濯灵厂,制造红衣炮与火药,使红衣炮成为清军装备的系列炮种。清军入关之初,南明政权、南方各地人民、民族英雄郑成功所部,也都制造和使用红衣炮,抗击清军的进攻。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十五至二十五日,史可法在扬州以大型火炮进行守城战,击杀攻城清军数千人。闰六月,江阴典史阎应元,以上千支鸟铳、上百门火炮,在江阴与清军相持80多天。郑成功在顺治三年兴师反清后,曾使用大量火炮突入长江口,先后克瓜州、下镇江、逼南京,转战江南和江北29城,清军屡受其挫。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初,郑成功在率领部下渡海进攻台湾岛上的荷兰人时,曾使用200多门火炮,进行渡海作战,并于当年三月,将荷兰殖民者逐出台湾,收复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岛,创造了从海上进攻岛屿的用炮战术。
清康熙年间,清廷曾任用在华供职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公元1623—1688年),督造红衣炮等各种火炮,为平定三藩和收复被沙俄侵占的雅克萨城创造了条件。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清廷着手组建火器营,使清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火器营炮兵、京师八旗炮兵、各省驻防的八旗炮兵及绿营炮兵组成的炮兵力量,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帝亲率大军,携火炮100多门,前往新疆平定噶尔丹部的叛乱。在昭莫多之战中,清军使用冲天炮轰毁敌营,取得了平叛战争的胜利。总计康熙一朝,共制造大小铜炮900多门,濯灵厂每年产火药50万斤。
康熙年间,清朝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火器研制家戴梓。戴梓字开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戴梓生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善诗画,晓天文,通算法,熟谙火器制造。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叛乱,次年六月,康熙命康亲王杰书率军南征,途经杭州时,25岁的戴梓从军,并向康亲王进献了连珠火铳。之后,戴梓在作战中因功受奖,回师北京后,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和殿试,又授予翰林院侍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