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司郎中和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他同徐光启一起,通过利玛窦学习欧洲的火器技术,推动了明末火器的发展。他在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所上的《为制胜务须西铳乞敕速取疏》中,全面阐述了他对发展明末火器的全部主张,有力地配合了徐光启关于引进、仿制和使用西洋大炮的奏议,加速了朝廷对这些奏议的批准和引进、仿制西洋大炮的进程。他对西洋大炮的形制构造和作用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他认为,要仿制这些火炮,切不可只按外形依样画葫芦,而要讲求质量,坚持做到材料必须锻炼有法,铸造时不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使用时必须先严格训练炮手,使之明理识算和掌握使用技巧,再派智勇良将进行指挥,以收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的效果。为此,他建议朝廷要优待铸炮工匠和操炮射手,宁可裁减无能之将和无用之兵,也不可怠慢这些人。因为有效地使用一门优质火炮,能抵数千精兵之用。他一生对天文、历法、数学等自然科学多有研究,有《新法算书》、《天学初函》、《同文算指》、《容圆较义》等六部著作传世。后两部著作的成果,被孙元化应用于《西法神机》中,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李之藻去世。
孙元化 是明末研制西洋大炮的专家。字初阳,号火东,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年不详。《明史·徐从治传》中附其小传,称他擅长西洋炮法,是徐光启的门生。因上书陈述备京和防边二策,得以在辽东经略孙承宗麾下参与军事。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他任兵部司务,在山海关协助孙承宗修筑城防。天启三年,他随从宁前兵备道袁崇焕坚守宁远城,负责调运和管理山海关的11门西洋大炮,并主持造炮事宜,全力支持徐光启用西洋大炮抗击后金军的主张,在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的“宁远大捷”中立了战功。至明崇祯初年起,任兵部员外郎,不久迁郎中。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经徐光启荐举,他出任登莱巡抚,按徐光启的意图,在登莱聘请葡萄牙炮师制造西洋大炮,训练使用西洋大炮的炮手。他把从利玛窦和徐光启处所学研制西洋大炮的技术,写入《西法神机》中。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其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叛明降清,攻陷登莱,他被执后自杀未遂,被叛军放归。次年九月,被明廷处死。著有《经武全书》和《西法神机》等。
《西法神机》是孙元化的代表作,著于崇祯五年前。原稿在战火中流失,幸有其表亲王式九留有副本。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疁〔liu 流〕城(即嘉定)人金民誉据此副本刊印于古香草堂。全书分上下两册,约三万多字,附图19幅。书中记载了30多种火药配方及其原料的提炼与火药的配制方法,详尽地比较了各种火药配方的优劣。又以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李之藻所著的《同文算指》和《容圆较义》为依据,采用科学的定量方法,以火炮的口径尺寸为基数,按照一定的比例倍数,设计火炮与炮车的各部分。提出了弹重、装药量与火炮口径成一定比例的关系。《西法神机》反映了孙元化关于火炮设计的思想。他认为,研制火器必须明理识性,“推物理之妙”,合乎事物之特性,才能制成合用的成品。
孙元化经过对火炮的射程与射角关系的一系列试验后指出,火炮的射击,若从平射位置即零度直射算起,射程随炮管仰角的增加而渐远,超过45度后,射程又逐渐变近。他经过研究后认为,炮弹射出炮膛后,既有向前直飞之势,又有受地球引力下坠之势,两者合成曲线轨迹,过曲线顶点后,飞行速度减慢,杀伤力削弱,最后飞行速度为零,杀伤力消失。他的论述虽不如伽利略对抛物线的论述透彻,但已相去不远。与此同时,他还在《铳台图说》一节中,对大型火炮发射后产生强烈震动的原因,作了初步的探讨。他认为发射火炮时,由于“铳气(即火药燃气)..出口,空气相激,气之动也最捷,故山谷皆答(即回声),其近而裂者,则能排墙,能撼石”。这是对大型炮弹射出后所生冲击波现象的一种朴素解释。孙元化对上述两种现象的探讨和阐述,是对火器技术的两大突出贡献。
张焘 是明末将领、著名火器研制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年月不详。成年后以李之藻为师,是孙元化的同僚,曾任加衔守备,官至登莱副总兵官。他全力支持徐光启的主张,亲自组织人员赴澳门,完成了第一批西洋大炮的购买、运输回京,以及聘请葡萄牙炮师来京协助造炮和训练炮手的任务。《明史·徐从治传》说他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因部将孔有德兵变被逮。《明思宗实录》说他被叛军所俘,因拒降而自缢身亡。《明史·艺文志》和《千顷堂书目》,录有张焘和孙学诗合写的《西洋火攻图说》一卷,至今还没有发现这本书。
焦勖 是明末著名火器理论家。宁国(今安徽贵池)人。生卒年不详,其主要活动要晚于上述几位火器研制家。其时正值明末动乱之时,他目睹朝政腐败,武备松弛,人民遭受战乱之祸,于是潜心研究火器技术,以为救时之用。他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公元1591—1666年)口授造炮技术的基础上,编著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