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兵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火器的创制与更新
用的战术是绝无仅有的。

    

(4)明末火器研制家及其对西洋大炮的引进、仿制和使用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聚居于我国东北的建州女真族迅速崛起,其杰出首领努尔哈赤,以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并举的策略,迅速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自称金国汗,以赫图阿拉为都城,屯田积粮,积极备战,伺机攻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明廷杀其父、祖和援助其对手叶赫部等“七大恨”为借口,兴师攻明,于次年三四月间,以其所率部众六万余人,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败辽东经略杨镐所率领的11万明军。之后,后金军以凌厉的攻势,突破关外明军的防线。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后金军已占领明朝关外70余城,兵锋直逼山海关。在努尔哈赤步步进逼,关外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朝廷许多高级文武爱国官员,都力排阉党阻挠,纷纷献计献策,为抵御后金军的进攻而尽职尽力。其中以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张焘、焦勖为代表的科学家与火器研制专家,为引进、研制与使用西洋大炮(明朝称红夷炮,清朝改称红衣炮),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明朝末期火器技术发生转折性变革的军事技术家群体。

    徐光启 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历任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和军事技术家。他少年时代就胸怀大志,钻研科学,注重军事,关心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安危。他在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于南京结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公元1552—1610年)后,便孜孜不倦地学习欧洲科学技术,钻研火器制造与使用的理论,并把这方面的书籍介绍给中国读者。他在学习和钻研的过程中,一方面结交了一批能够传播西方火器技术的传教士,另一方面又联络了一批有志报国的明廷官员与火器研制者,为学习和传播西方火器技术作出积极的贡献,其中主要有光禄寺少卿李之藻、兵部主事孙元化、加衔守备张焘等人。他们都先后成为引进、仿制和使用西洋火炮的骨干。

    当明军在萨尔浒战败后,徐光启即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六月,奏请朝廷设险守固,建敌台、造大铳,以抵御后金军的进攻。不久,他又联络李之藻等人,以私人出面捐资方式,设法向澳门葡萄牙当局,进行试购西洋大炮的活动。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支持他的购炮行动。经过多方努力,先后购买了30门西洋大炮,除一门在试射中炸毁外,18门留在都城,11门运往山海关,后又转运至宁远(今辽宁兴城),加强了宁远的守备能力。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二月,徐光启奉命监造西洋大炮。他以在仿制中力求超胜的思想为指导,设法访求和选拔懂得军事、心计智巧的人掌管军器局,让精通数理的人进行研制。他“除积弊,立成规,酌旧法,出新意”,使制成的火炮“精密坚致,锋利猛烈”,不合格者决不验收。为了发扬新型火炮的火力优势,他十分重视新型敌台的建造,把造炮与建台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提出了著名的“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的原则。他还亲自设计和参加了一些敌台的建筑。这些敌台依城而筑,以大条石为基础,与城等高,内分三层,下层安大型火炮,中层和上层所安火炮依次渐小。台径可达数丈,墙壁设有火炮射孔,外墙为半圆形,内墙与城内相通,便于守城官兵出入。这种敌台可以从三面环射敌人,又能上下迭射,减少了死角,扩大了射界。同时,相邻各敌台之间还可进行火力支援,构成大型城郭绵密的火力防御系统。

    徐光启还对火器的使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建议朝廷要选拔精兵,装备精良火器,尔后再任命良将统领,进行严格训练,使射手人人壮勇,技艺精熟,远射时能百发百中,近斗时能以一当十。他针对后金军长于骑射、善于驰突的作战特点,提出了坚壁清野、凭城坚守的战法,把过去放在城外的火炮移置于城内各要地,轰击攻城之敌,使敌无法接近城墙,待敌疲惫懈惰之后实施反击,将敌击退。为了收复辽东,他还提出了以车制骑的思想,主张建立装备众多火炮的车营,以阻挡和反击敌军骑兵的进攻。

    徐光启为引进欧洲火炮技术奔波10多年,直到70岁高龄时仍为守城制器之事操心。虽然由于明廷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军旅不振,他的主张并未被全部采纳,目的也没有全部达到,但是他的努力却对明末清初的火炮制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徐光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的军事实践;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徐光启把自己的军事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徐光启不同于其他科学家和军事家的独到之处。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与世长辞。

    李之藻 是明末著名科学家和军事技术家。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生,字振之,又字我存,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曾任光禄寺少卿、工部都水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