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骑炮营,它的战马装备虎蹲炮后,更增强了骑兵快速突击的火力。它不但是中国骑兵史上最早的骑炮兵,而且要比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在1630年编制的骑炮兵早50—70年。军队的这种新的装备编制结构,不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举,而且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同这种装备编制相适应的是军队作战训练方式的更新。在戚继光编练的各营中,官兵增加了使用佛郎机炮和鸟枪进行作战训练的新内容。创造了由使用鸟枪和冷兵器的11名士兵组成的新的作战队形“鸳鸯阵”。管形射击火器的“三点一线”的射击原理得到了运用。车营、步营、骑营、辎重营进行协同作战方式的出现,使军事学的内容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明朝万历年间,还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火绳枪研制专家,他就是赵士桢。赵士桢字常吉,号后湖,乐清(今属浙江)人,大约出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他的祖父名叫赵性鲁,官至大理寺副,博学多才,工诗词,精书法,曾参加《明会典》的编纂。赵士桢自幼受祖父的熏陶,亦擅长书法。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赵士桢因善长书法被授为鸿胪寺主簿,任职18年,后受召入直文华殿,至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晋升为中书舍人,任职10余年,大约在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去世。
赵士桢从小生长在海滨,家乡常受倭寇的袭击,备受其苦。他关心国家前途,注意研究军事及火器技术书籍,从戚继光和胡宗宪的部下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况,从因进贡而留居北京的噜密国(又称鲁迷国,今土耳其境内)掌管火器的官员朵思麻处,见到了噜密铳,并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向朝廷进献了他对该铳的仿制品。之后,他又历经艰难困苦,自己筹集钱财,先后制成10多种火绳枪及其他火器、战车。更为重要的是,他以多种文体,撰写成《神器谱》、《神器杂说》、《神器谱或问》、《防虏车铳议》等研制火器的论著。后来人们把这些论著合在一起,总称《神器谱》。
最早的《神器谱》为万历刊本,后来又有多种刊本。1974年,日本古典研究会在《和刻本明清资料集》第六集中,刊印了五卷本的《神器谱》,比较集中全面地搜集了赵士桢的主要著作。万历刊本《神器谱》共五卷,约六万多字,附图200多幅,集中反映了赵士桢在各种火器,尤其是在各种火绳枪的研制与使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有噜密铳、西洋铳、掣电铳、鹰扬铳、旋机翼虎铳、三长铳、镢铳、锨铳、轩辕铳、九头鸟铳、连铳等单管火绳枪,以及迅雷铳、震叠铳等多管火绳枪。同时,书中还绘制了噜密铳、西洋铳和迅雷铳的各种射击姿势,便于士兵进行射击训练。为了控制火箭的发射方向,赵士桢还创制了一种形似短枪的“火箭溜”,其上刻有滑槽,以安放火箭,这种滑槽具有导轨的作用,保证火箭射出后能按预定方向飞行。此外,还有火器战车的研制及其使用方法的图形。
《神器谱》不但记载了赵士桢创制的各种火器,而且还反映了赵士桢发展火器制造的思想。他多次上奏朝廷,请求制造火器,把发展火器制造提到战略的高度。他指出,海中之国日本,祸胎已萌,在蚕食朝鲜之后,必然会“尽朝鲜之势窥我内地”;北方游牧民族与内地仅有长城一墙之隔,内犯之势必不可免,只有大力发展火器制造,才能“挫凶锋”,“张国威”;因此,制造火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对国家有万世之利的大计。他主张研制火器“必须因时而创新”,出奇而制胜。他要求火器制造部门要选用技精艺熟的工匠,制造精利的枪炮,不可有丝毫差错。他极力反对浪造浪用火器,指责市井庸碌之徒粗制滥造,从中牟取暴利的丑恶行径。
《神器谱》还反映了赵士桢使用火器的思想。他认为火器要因时而用,要选择适当的战机,不可因浪战浪用而失去应有的作战效果。在使用火器时要因敌而变化,实施快速突击,使敌猝不及防;要虚虚实实,使敌人不知其奥妙;要注意奇正变换,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密集的敌人来至二三里内时,先以佛郎机炮、噜密铳、迅雷铳逐次射敌,挫其凶锋;待敌溃退时,持单兵火器与冷兵器的士兵要在近战中歼敌。赵士桢主张使用火器要与战车相结合,使“车凭神器以彰威,神器倚车而更准,或鼓行而前,或严阵待敌,或趋利远道,或露宿旷野,坚壁连营,治力治气,无不宜之”(《神器谱·神器杂说》)。如果车铳结合的战术运用得当,那么敌人就不能恃其凶悍,敌骑就难以随意纵横驰骋,弓箭就会失去其劲疾,坚利的刀甲也就无法发挥其作用了。如果制造战车的人也能了解它的用法,那么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再加上将帅善于指挥,士兵技巧熟练,那么就会充分发挥其自卫坚守和进攻破敌的作用了。赵士桢还建议编练车营,这样在防守时就能用战车作为壁垒,进攻时用战车实施冲击,遇到江河可用战车作为舟桥,在森林茂密之地可用战车防卫两翼,使战车在白天和黑夜,在旷野和险要之地,都能充分发挥其战斗作用。像赵士桢这样身无疆场之职,肩无三军之任的火器专家,能如此精通火器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