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部的铸钱机构宝源局和兵器制造机构军器局、内府的兵仗局,专门制造手铳和碗口铳等各种火器。朱元璋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进行战争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大力制造火铳,增加了数量和品种,改进了结构,使火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一直到嘉靖时期,都是明军的主要装备。
火铳的大量制造和装备,使中国古代军事的许多方面,发生了第一次大变革。先从编制装备方面说,过去军队的装备只是在冷兵器范围内进行改善,现在开始增加了火器。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70年),明朝政府规定各地卫所驻军兵器装备的比例是:火铳10%、刀牌20%、弓箭30%、枪40%,军队的编制当然也按这一比例了。明永乐皇帝又在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前后,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与此同时,在云南的金齿(今云南保山)、楚雄、品甸(今云南祥云县东北10里),以及北部的怀来(今属河北)、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朔县(今属山西)等边关要隘,也都增加了火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廷还在莱州卫等沿海要塞,增配大型铳炮,加强守备。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辽东镇总兵刘江还利用望海埚〔guo郭〕等要塞增配的铳炮,取得了全歼来犯倭寇的“望海埚大捷”。如果说宋代初级火器的创制,催生了火器与冷兵器相结合战术的萌芽,那么元明时期火铳的创制与发展,则使火铳与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也随之得到创造与发展。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创造了大规模使用火铳攻城的战术,大将沐英在野战中创造了多排火铳兵对敌实施轮番齐射的战术,永乐皇帝在北方同蒙古兵作战时,不但创造了用火铳兵齐射蒙古骑兵的战术,而且还提出了火铳兵在前,马队在后,作战时先用火铳齐射敌军前锋,再以密集骑兵冲击敌军主力的布阵作战的新原则。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明朝兵部尚书于谦,还利用火铳兵坚守北京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这些创造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古代军事学的发展。
(3)火绳枪炮与传统火器全面发展的阶段
我国发明的火药与创制的火器在14世纪前期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后,经过欧洲人改进,在15世纪后期制成了用火绳点火发射的枪炮。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葡萄牙人携带这类枪炮来到印度、日本和中国沿海的一些地方。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明军在广东新会的西草湾,对藐视中国主权和借口寻衅的葡萄牙舰船进行反击,缴获了三艘舰船及其舰炮。由于当时明廷官员称葡萄牙为佛郎机国,所以就把这种舰炮称作佛郎机。佛郎机是用子炮(相当于现在的炮弹),装入母炮(即炮管)内点火发射的一种火炮,它的母炮比火铳的身管长,安有准星和照门等瞄准装具,配有五至九个子炮,装填弹药方便,射速快,射程远,命中精度高,杀伤威力大,很快被明廷军工部门所仿制,用于水陆作战中。
火绳枪是明军在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于东南沿海剿倭作战中缴获的单兵枪,明军因其弯形的枪托形似鸟嘴而称为鸟铳,又称鸟嘴铳和鸟枪。由于鸟铳比手铳性能优越,所以明廷军工部门不久也大量制造,装备明军使用。
与明军使用的手铳与碗口铳相比,火绳枪炮的最大优点在于点火发射方式的改变。火铳是由士兵持点火之物,点燃火捻,进行发射,射速很慢。火绳枪是用板机夹钳慢燃烧的火绳,点燃药室中的火药,将弹丸射出,可以连扳连射而不致熄灭,因而提高了管形射击火器的发射速度。与此同时,明廷的军器局和兵仗局,改制了明代前期的手铳、碗口铳、盏口铳、将军炮等铳炮类火器,创制了快枪、多发铳、虎蹲炮,发展了利用火药燃气反冲力推进的火箭类火器,提高了火球类、喷筒类、火禽火兽类等各种燃烧性火器的燃烧效能,在革新爆炸性火球的基础上,发明了各种爆炸弹、地雷和水雷。从而出现了我国武器发展史上,外来火器与传统火器相促相长、并驾发展的新时期。
外来火器与传统火器的迅速发展,使中国古代军事在使用火器后发生了第二次大变革。这种变革首先表现在军队编制装备结构的变化上,这种变化,又明显地表现在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进行的剿倭战争中,以及在蓟镇练兵时编练的车营、步营、骑营和辎重营上。这些营以装备新型的佛郎机炮和鸟枪为主,并配装各种传统火器,从而使这些营装备的火器占全营使用兵器的一半左右。以车营为例,全营编有官兵3109人,其中使用佛郎机炮和鸟铳的官兵有1280人,再加上火箭手和其他火器手,已超过编制总数的一半。全营装备128辆炮车,载256门佛郎机炮,说明车营实际上是一个车炮营,它装备的佛郎机炮,已经达到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的高比例。这不但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举,而且也是当时欧洲各国不能相比的。这种车炮营已把火炮的杀伤威力和战车的快速机动能力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车营的战斗力。
以此类推,步兵营实际上是一个有一半以上士兵使用鸟铳与其他火器的火绳枪营。骑兵营实际上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