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制造刀、箭的佳品。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春秋时期,不但已经积累了制造优质青铜兵器的实践经验,而且掌握了它的工艺理论。
其次,人们还从《考工记》的“冶氏”、“桃氏”、“函人”、“庐人”、“弓人”等篇文章中,看到了当时对制造兵器所用材料的精选、尺寸大小、形制规格、构造式样和操作规程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说明春秋时期制造的兵器,已经向标准化和制式化的方向,迈出了最早的一步。因此可以说,《考工记》是?我国2500多年前兵器制造工艺的创造性成果。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说明,当时制造的许多青铜兵器,与《考工记》的工艺规定和要求,是基本相近或一致的。
其三,复合剑的创制。这种复合剑的制造技术很巧妙,剑的脊部和刃部是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分两次铸成的。其方法是先铸造剑柄和剑脊,后铸造剑刃,再将剑刃同剑脊的榫部结合成剑体。经过考古部门用科学方法对这种剑进行测定,其脊部含锡量为10%,刃部含锡量为20%。含锡量低的脊部韧性较大,不易折断,利于长久使用。含锡量较高的刃部坚而利,便于刺杀。这种脊部坚韧、刃部锋利、刚柔相济的复合剑,是青铜兵器制造技术提高的重要标志。
青铜兵器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改善,车战兵器的组合更为合理,一辆战车装备的格斗兵器有戈、戟、矛和带尖锋、刺球的殳〔shu书〕,有射远的弓箭,有防护装具盾牌和整套涂有红黑色漆皮的甲胄,以及保护马匹的皮甲。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规模扩大,有的诸侯国拥有带甲10万的强大武装力量,可见当时制造和使用兵器之多了。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有增ib.无已。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它们都设立了专造兵器的官营作坊,使兵器制造的数量和品种大为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1979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4000多件青铜兵器,这可以看作是这一时期兵器制造和使用的缩影。其中长柄格斗兵器有长柄双戈、长柄三戈和三戈一矛的长柄戟,以及柄长在4米以上的长矛;射远兵器有用竹、木制造的长弓、短弓、单体弓、复合弓和各种青铜镞;防护装具有成套的皮制甲胄等。
(3)钢铁时代的兵器
我们的祖先在商代已经知道从太空陨落到地球上的陨铁。上述河北省藁城市出土的一件铁刃铜钺,它的刃部即先用陨铁锻打而成,尔后再与青铜制的钺身合在一起浇铸而成。用这种复合方法制造的兵器,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如河南省浚县出土的铁刃铜钺、铁援铜戈等。它们的出土,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14—前12世纪,已经能够对陨铁和青铜,采用不同的热加工工艺制成兵器了。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中国大约在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世纪已经出现人造的铁器,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出土的一把玉柄铁剑,就是有力的证明。到春秋末战国初,早期铁器已有一定的发展,并被推广应用于农业、手工业和兵器制造业等部门中。战国中期,各诸侯国都设有冶铁基地,委任官员管理,由工师、冶尹等官员主持冶炼和制造事宜,保证了兵器制造业的发展。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钢铁兵器的冶铸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河北省易县武阳台村的战国后期燕下都遗址中,曾经出土过79件铁器,内有矛、戟、刀、剑、匕首等兵器,其中经过检测的有五件,发现它们都是用块炼铁固态渗碳钢锻制而成的,是经过淬火处理后制成的高硬度钢铁兵器,其坚韧锋利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青铜兵器。于是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便大量制造钢铁兵器,使之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当时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和韩、魏、赵等国,都已使用铁剑、铁矛、铁戟和铁片兜鍪〔mou谋〕等兵器和装具了。
秦汉时期的钢铁冶炼和铸造技术又有进一步的提高,淬火技术、退火技术、铸铁脱碳钢技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广,钢铁兵器的制造技术和质量也随之得到提高。汉高祖一方面设置考工令专管兵器制造,另一方面又在长安(今西安)城内的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建造1500平方米的兵器库群,存放铁制的刀、剑、矛、戟、战斧和箭镞,以及一部分青铜兵器。其中铁镞竟是青铜镞的10倍左右,这种数量上的悬殊,反映了铜铁兵器的消长情况。这是由于钢铁兵器比青铜兵器具有更好的韧性,因而更利于作战。在此期间,铁制的环首刀已经开始使用,铁制的矛和戟,也逐渐取代青铜制的戈和戟,除了射远兵器弩还保留着青铜弩机外,几乎所有的兵器都已有了铁制品。
自东汉至唐代,由于炒钢技术、百炼钢技术、灌钢技术的创造和发展,钢铁的质量更趋精良。优质钢铁用于制造兵器后,使钢铁兵器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为兵器的标准化创造了条件。其时,步兵使用刀和盾,具有攻防兼备的特点;射远的兵器除单兵使用的弓箭外,强弩已改进为重型床弩;南北朝时的骑兵以长体双刃的马矟〔shuo朔,即长矛〕代替了过时的马戟;用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