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赌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15条亿年玉虫
清朝末年腾冲叠水河旁的李肇堂酒坊酿制的‘春甜黄酒’。喝着香醇,甜润可口,酒度不高,但千万不能多喝。”

    一旁的张语老人插话道:“除了这种黄酒,我知道还有一种酒不能多喝。”

    何允豪问:“愿闻其详。”

    “胭脂红。诗曰:薄酒轻饮天近暮,胭脂红酒迷归路。”

    “跟这个黄酒一样嘛,不能多喝,喝了就回不了家。是不是这个意思?”

    张语老人摇摇头说:“不是多喝少喝的问题,是喝了以后忍不住吐露真言,自己都不能控制。所以我称它为‘泄密酒’。哈哈哈……”

    何允豪不相信,扭头问李在:“是不是真的?”

    李在不语,只点头,他知道张语老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另有其意。

    何允豪张大嘴,做受惊吓状,“那我还是不喝了好,黄酒也不喝了,什么都不喝,只吃菜,不喝酒。”

    张语老人笑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什么都淡了。我看,恐怕你是害怕说真话吧?”

    何允豪脸上有些不悦,说:“赌石人彼此不说真话,当初只以握手比画暗语讨价还价,就是这个道理。”

    老人点头,“对!其实也没必要说真话,一刀穷,一刀富,切开就是真话,之前全是假的。”

    何允豪见老人一软,马上咄咄逼人,说:“没错,不知道老人是否知道下一句:三更穷,四更富。真话假话有那么重要吗?”

    刚才还红酒一杯胭脂醉,现在二人有点舌枪唇剑的意思了。李在明白,其实两人说的就是他这块三月生辰石,二人可能怀疑在赌石大会上听到的故事,他们不相信段家玉的传奇发生在范晓军身上。

    其实觥筹交错之间,喝得面红耳赤的李在早就把仓库里那块石头丢在脑后,他心里有底,也相信范晓军的眼力,虽然今天赌石大会看似风平浪静,但李在喜欢,一开始就疾风骤雨不是好事,赌家们迟迟不开口,不动声色,互相猜疑,反复揣测,实际上孕育着一场更加猛烈的赌石风暴。

    李在想岔开这个话题,他问张语老人和何允豪:“二位都不是第一次来腾冲了,我考考你们,知道腾冲这个名字的来历吗?”

    老人说:“我听说腾冲原意为藤充,起源于这里藤条充裕。”

    “对,当年诸葛亮火烧藤甲军就在这里。藤甲兵用的藤甲,就是用腾冲的藤编织成的。”

    何允豪不相信,连连摇头。

    李在说:“真的没骗你。当年诸葛亮六擒孟获,孟获一直不服,联络乌戈国王抵御蜀兵。《三国演义》中记载,乌戈国士兵‘俱穿藤甲,其藤生于山涧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国人采取,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凡十余遍,却才造成铠甲;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因此号为藤甲军’。后来孔明施计火攻,于盘蛇谷烧死藤甲军三万,再擒孟获。”

    张语老人抚须颔首,说:“对对,我还记得书中描写乌戈国国主兀突骨的形象: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骑象当先,头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璎珞,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

    “好记性!”李在不禁拍手。

    何允豪还是摇头,“我请教一下,那个乌戈国是腾冲吗?去年我到成都武侯祠,看到他们以重金收藏的三国时期文物,其中就有这个藤甲。人家解释的是,该藤甲来自诸葛亮当年南征所到的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是一个彝族大家族的家传之物。跟腾冲有什么关系?”

    李在说:“故事是人讲述出来的,地点不重要,有点冲突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是真的。”李在在暗喻自己那块三月生辰石的来历。

    二人若有所思,不再追问下去,眼睛都盯着桌子上的菜肴,半天也不尝试一口。

    李在见自己不由自主把话题又拉到石头上,急忙又岔开去。他举起酒杯说:“来!闲故事少说,喝了这杯,我叫我朋友带你们到大滚锅泡泡,明天再到热海逛逛,一切由我安排。”

    腾冲是火山活动带,有火山就有温泉。热海是其中最著名的,有不少由于火山活动和地热造成的景观。比方蛤蟆嘴,黑白相间的岩石酷似一群蹲成一圈的蛤蟆,一股股热气从几处石缝里喷出,好像蛤蟆在那里吞云吐雾。那里水蒸气温度极高,几米远的地方都能感到热气灼人。几年前热海产权易主,承包给私人企业经营,原先的免费浴室和当地农民经营的澡棚全部被拆除,被现代化的汤池所取代。

    张语老人说:“我去过一次,流连忘返,还想去尝试一下露天泡澡,不知何老弟是否愿意同行?”

    何允豪说:“好哇!我也去过一次。头上淋着雨,身上泡着澡,泡热了,爬到一块大石头上凉快凉快,人间一大享受啊!”

    李在说:“不知二位去过那里的芦荟池没有?”

    二人摇头。

    “一溜儿有八个汤池,都加有各种中药,大概是养颜舒筋、帮助消化、清肝明目之类的。特别是这个芦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