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日落西山 第十二章 天才的敌手
,在这些人看来,自己这种文化人兼新兵蛋子,是没有发言权的。

    所以他非常谦虚,非常能装孙子,还时常向老前辈们(如满桂)

    虚心请教,满桂们也心知肚明,知道他是孙承宗的人,得罪不起,都给他几分面子。总之,大家混得都还不错。

    满桂,袁崇焕的第四个帮助者,三年后的共经生死的战友,七年后置于死地的对手。

    或许你觉得人已经够多了,可是孙承宗似乎不怎么看,不久之后,他又送来了第五个人。

    这个人,是他从刑场上救下来的,他的名字叫赵率教。

    赵率教,陕西人,此人当官很早,万历中期就已经是参将了,履历平平,战功平平,资质平平,什么都平平。

    表现一般不说,后来还吃了官司,工作都没了。后来也拜杨镐先生的福,武将死得太多没人补,他就自告奋勇,去补了缺,在袁应泰的手下,混了个副总兵。

    可是他的运气很不好,刚去没多久,辽阳就丢了,袁应泰自杀,他跑了。

    情急之下,他投奔了王化贞,一年后,广宁失陷,王化贞跑了,他也跑了。

    再后来,王在晋来了,他又投奔了王在晋。

    由于几年之中,他到了好几个地方,到哪,哪就倒霉,且无责任心,遇事就跑,遇麻烦就溜,至此,他终于成为了明军之中有口皆碑的典型人物——反面典型。

    对此,赵率教没有说什么,也不能说什么。

    然而不久后,赵率教突然找到了王在晋,主动提出了一个要求:

    “我愿戴罪立功,率军收复失地。”

    王在晋认为,自己一定是听错了,然而当他再次听到同样坚定的话时,他认定,赵率教同志可能是受了什么刺激。

    因为在当时,失地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明朝手中掌握的,只有山海关,往大了说,整个辽东都是失地,您要去收复哪里?

    赵率教回答:前屯。

    前屯,就在宁远附近,是明军的重要据点。

    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实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

    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你,只是我也没法。

    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

    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私人武装?于是好奇的王在晋提出了问题:

    “你有多少人?”

    赵率教答:

    “三十八人。”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

    于是一气之下,王在晋手一挥:你去吧!

    这是一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

    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一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