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漕运码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是亲自验收一下吧。”

    金简所说的东西衙门,指的是仓场总督衙门和坐粮厅衙门。由于两个衙门紧挨着,东边是仓场总督衙门,便称东衙门;西边是坐粮厅衙门,便称西衙门。

    铁麟将桑皮包打开,这是一包上好的大米,有一斤多重。铁麟用手指扒拉着米粒查看着,粒粒饱满,晶莹玉润,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金简又看了一眼许良年,脸上更露出得意之色。

    许良年没有理睬他,他讨厌金简的浅薄,这种浅薄早晚会误了大事。

    铁麟问:“这是军粮吗?”

    金简说:“这是从军粮里挑出来的。”

    铁麟又问许良年:“许厅丞,你说呢?”

    许良年慢吞吞地说:“谁送‘小包米’都说是军粮,鬼才相信。就是从白粮里能挑出这么好的米,也算是很不容易了。”

    金简没想到许良年却如此卖底,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许良年装作没看见。

    让两个人都感到意外的是,铁麟看完了米,却爽快地说:“管他是军粮白粮,只要是好米,咱就不妨尝一尝。近水楼台先得月,吃一两斤好米恐怕不过分吧?”

    连许良年都沉不住气了,忙说:“当然当然,咱在码头上辛辛苦苦,也就是沾这么一点儿光。”

    铁麟说:“这话我信,也不信。说信呢,沾没沾别的光我没看见;说不信呢,码头这么大,连耗子都比别处的肥,何况咱这些仓神爷呢?”

    许良年谨慎地说:“大人说的极是,俗话说,管粮的肚饱,管钱的腰圆。咱又管粮又管钱,腰圆不敢,这肚子还是不吃亏的。所谓是两袖清风,一肚子酒精吧。这儿有一个饭局,不知道大人肯不肯赏光。”

    金简听许良年一说,忙把一张大红请柬掏出来,双手举到铁麟面前:“铁大人,您一定得赏个脸,都知道您正直廉洁,您来了我们连接风酒席都没敢摆。现在我们借花献佛,也算尽一尽我们的孝心。”

    铁麟接过那大红请柬,没说什么。

    金简和许良年的心里又打开了鼓。

    铁麟也揣摩起了眼前这两个人,他们为什么不问一问丢失兰儿的事呢?是他们真的消息闭塞,还是故意装糊涂呢?

    陈天伦是漕运码头军粮经纪陈日修的儿子,今年二十四岁。这是一个自命不凡,胸怀大志,又满腹经纶的年轻人。他十三岁通过州试,十四岁通过府试,十六岁又通过了院试,成了一名生员,即老百姓所说的秀才或相公。十八岁的时候,由于岁试成绩优秀,被选为贡生,送到北京国子监学习。读书取仕,他立志要在仕途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争得个金榜题名,报效国家。两年前他参加了秋闱乡试,没有拿上名次。这并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他更加刻苦地读书,明年又是大比之年,他有着十分的把握得中孝廉。这样再过一年,他就可以趾高气扬地参加春闱会试。就算一试未中,还可以再苦熬三年。无论如何,要在“而立”之前进入翰林院。进翰林院是他伟大的理想,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到达这步田地,吃多大苦,受多少罪,他都心甘情愿。

    陈天伦如此宏图大愿,不仅仅为了自己,更为了祖宗。不是光宗耀祖,而是为祖宗讨回一个公道。

    陈家原籍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燕王扫北迁至通州,到陈天伦已经有十九代了。陈家的祖先世代吃的是漕运饭,先祖有的扛过大个儿卖过苦力,有的当过车户花户,有的在两坝上当过斛头,有的在坐粮厅当过巡社……几百年间,陈家从来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不读书便不能入仕,不入仕便永远是贱民。到了陈天伦曾祖父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了一些积蓄。曾祖父决心让祖父读书科考,以彻底改变陈家的命运。

    祖父是个有大聪明又有大志向的人,不到二十岁便通过了院试。二十二岁那年,准备参加秋闱大比。可是就在那一年,家里出现了巨大的变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陈家烧了个精光,曾祖父口吐鲜血气绝而亡。祖父为了重振家业,便与一个富家子弟进行了一笔交易。在进入考场以后,两个人互换名字,如果祖父能让那个富家子弟中举,就给他两千两银子。苍天果然不负祖父,大比下来,祖父让那个富家子弟中了孝廉。祖父拿到这两千两银子,没有盖房置田,而是买了个军粮经纪。祖父重整家业,积重难返,困难重重。他原本将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希望父亲能通过读书中举圆陈家的仕途梦。没想到轮到父亲准备大比的时候,祖父却积劳成疾赴了黄泉。他将军粮经纪的密符扇传给了父亲,父亲只好弃文从粮,吃起陈家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漕运饭。

    轮到陈天伦这一代,父亲又重提陈家夙愿,又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陈天伦的身上。陈天伦相信隔代遗传,他继承了祖父的聪明才智,也继承了祖父的宏图伟志。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像祖父那样,攀天有术,大展才华。可惜的是祖父时运不济,家里遭了如此浩劫,只好将自己埋没了。让他焦灼不安的是,马上就要开漕收粮了,父亲却在踩冰过河时摔了个跤,脚踝骨粉碎性骨折,躺在炕上不能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