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戴望舒诗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的现代派诗
港沦陷后,戴望舒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出他一 751f." >生中最富于爱国热情与战斗气息的诗篇,如《狱中题壁》、《等待》、 href='/article/2106.htm'>《心愿》、《我用残损的手掌》、《偶成》等,诗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诗风明朗、雄浑。在土牢中,在潮湿污秽的角落,作者经历着生死考验,也经历着情操的砥砺。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中,面对死神,他关怀的是苦难的祖国的命运,尤其瞩望于辽远一角的&quot;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quot;。作者的构思相当别致,用手掌轻抚钟情之物--先是&quot;我用残损的手掌&quot;把祖国大地依次抚摸;继之着重对&quot;那辽远的一角&quot;的热烈抒情;最后表达了对&quot;永恒的中国&quot;的巨大憧憬。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在本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节奏融和了作者的感情流动而有韧性。《狱中题壁》是他另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篇。这首诗并没有实写诗人在敌人狱中的生<bdo>藏书网</bdo>活感受,而是据实以构虚,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境。诗的幻想世界是以两个假想作为支柱的:一个是设想自己已经死亡,另一是设想抗日战争终于胜利。诗人就是在这两个支点上展开对友人的情真意深的倾诉,这样构思,首先是突出个人和祖国血肉相连的命运,在这里,承受被捕坐牢灾难的不是诗人孤独的个体,而是&quot;你们之中的一个&quot;,也就是说个人与祖国是忧患与共的,他的苦难就是祖国的苦难!因此诗人才会呼唤:&quot;他怀着的深深的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quot;。即使自己死亡了,因为是为祖国而死亡,所以诗人也才坚信:&quot;我会永远的生存/在你们的心上&quot;。这种构思方式也有利于把诗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祖国胜利的确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诗篇一方面用肉体的死亡突出爱国精神的不灭,在凯旋之日,即使从泥土里掘起的只是自己&quot;伤损的肢体&quot;,但诗人却坚信人们用胜利的欢呼,会&quot;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quot;;而另一方面,诗篇又用死后对光明的眷恋映照出生前对自由的渴望,诗人希望胜利时,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quot;,并且告诉人们:&quot;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quot;!死后尚且如此,生前可想而知,生生死死,都执著于自由和光明。在艺术方面,文字于沉郁中显出力度,语调从舒缓里见出深沉,形象和画面平实、素朴而又飞扬着浪漫的激情。这种幻想和现实交融的艺术境界,把诗人那种坚贞不屈的意志和民族解放的信念表现得入木三分,达到令人难忘的程度。

    总之,戴望舒的后期创作,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了他从现代主义向着现实主义的皈依。在表现上,它们大都押韵,多重词复句,讲究句式和章法,部分地恢复了曾被诗人抛开的音乐性和新格律形式,显示出一种在较高层面上的回归。

    [作品选析] 雨巷/戴望舒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这首诗以后,说这首诗&quot;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jiyuan&quot;,戴望舒也因此赢得了&quot;雨巷诗人&quot;的称号。展读《雨巷》,我们被引进了一种梦幻曲般的朦胧飘忽的境界,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它是诗人美丽憧憬与虚幻追求的艺术显现。这首诗中的&quot;我&quot;,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等待着一位姣好的姑娘,&quot;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quot;。这是一个美丽的形象,但同时又被诗人赋予愁苦的色彩。她的内心充满&quot;冷漠、凄清又惆怅&quot;,&quot;她默默地走近&quot;,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quot;她&quot;是个梦,难以觉察,不可捉摸,&quot;他&quot;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但&quot;我&quot;无能为力,只有无限的惋惜,只能远远地目送&quot;她&quot;&quot;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quot;。最后,在&quot;雨的哀曲里&quot;,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