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戴望舒诗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的现代派诗
读威尔仑、古尔蒙、耶麦等象征派诗人的作品。象征派诗人重视运用象征、暗示手法,借鲜明意象来表达诗人隐秘的内心情绪等特点,与他的艺术个性非常接近,因而开始将其艺术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与此同时,前期新月派的诗人们正在积极地提倡建立格律诗,当时不少诗人正热衷于把旧诗平仄规律应用于新诗,甚至致力于旧诗形象、意境在新诗中的再现,这也给予他一定影响。1928年发表的《雨巷》就明显受到法国象征派和中期新月派的影响,标志着他的诗歌艺术渐趋成熟。

    3、"我的记忆"阶段

    《雨巷》引起巨大的反响之后,戴望舒并没有继续沿着&quot;雨巷&quot;走下去。西方象征派诗人勇于反抗传统的形式以及敢于标新立异的革新精神给了他极大的启示,他毅然抛弃了诗歌表面的韵律和格律,而是去追求内在的诗<q>藏书网</q>情、内在的节奏和神韵,他开始认识到&quot;诗不能借重音乐&quot;,因为&quot;韵和整齐的字句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quot;(杜衡《望舒草·序》)。于是,他一反过去对音乐美的追求,在《雨巷》写成数月以后,创作了与以前作品风格迥异的《我的记忆》。卞之琳对他这阶段的诗歌语言、形式、风格追求做过这样的概括:&quot;在亲切的日常生活调子里舒卷自如,敏锐,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功力的淳朴&quot;(《戴望舒诗集》序)。《我的记忆》纯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不动声色,确实是一种&quot;有节制的潇洒&quot;。《印象》一诗以真挚的感情作骨子,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quot;是飘落深谷去的/幽微的铃声吧&quot;,&quot;是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吧&quot;,&quot;如果是青色的真珠,/它已堕到古井的暗水里&quot;。既是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又是具象与抽象的融合。&quot;林梢闪着的颓唐的残阳/它轻轻地敛去了/又跟着脸上浅浅的微笑&quot;,是&quot;人&quot;感觉中的&quot;自然&quot;,是追随&quot;自然&quot;的&quot;人&quot;。可见,从《我的记忆》起,一种舒卷自如的自由诗体便成为戴望舒得心应手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是在充分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又大胆借鉴西方诗歌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揉合而成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无韵自由诗的成熟。

    后期创作是从1937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由于民族的忧患和个人的遭际,使戴望舒不能再心安理得地沉湎于&quot;小我&quot;的伤感之中,他的视野拓展了,即使还是感慨个人身世的题材,情感也较过去而变得深沉、凝重了,现实性更加增强了。由时代和命运陶冶的诗人的现实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的一贯诗风。那种因奇丽的意象生成的朦胧、空灵的气氛冲淡了,诗人更多地运用写生的方法来呈现其真实的情绪。&quot;这带露台,这扇窗,/后面有幸福在窥望,/还有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这已是天堂&quot;;&quot;可是这带露台,这扇窗,/那里却这样静,没有声响,/没有可爱的影子,娇小的叫嚷,/只是寂寞、寂寞,伴着阳光&quot;(《过旧居》)。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戴望舒也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参与了唤起民众的抗日宣传工作。现实的教育与生活磨炼,逐渐提高了他的认识并开扩了他的胸襟,也不断熔铸了他新的感情、新的形象与新的语言。1939年元旦,他写下的短诗《元旦祝福》,就是这种变化的第一曲新声。诗人们诚挚的态度,欢乐的心情与高昂的节奏,向祖国和人民表达了他美好的祝愿:祝&quot;我们的土地&quot;滋长出&quot;更坚强的生命&quot;,祝&quot;我们的人民&quot;获得&quot;自由解放&quot;。使得他的诗歌,真正像他自己所希望的那样&quot;应成为抗战的一种力量&quot;,&quot;中国新诗有更深邃一点的内容,更完美一点的表现形式&qu<dfn></dfn>ot;(戴望舒、艾青主编《顶点》诗刊创刊号《编后杂记》)。

    1941年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