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诗词格律概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詩詞的節奏及其語法特點
    第四章 詩詞的節奏及其語法特點

    第一節 詩詞的節奏

    詩詞的節奏和語句的結構是有密切關係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和語法有密切關係的。因此,我們把節奏問題放在這裏來講。

    (一)詩詞的一般節奏

    這裏所講的詩詞的一般節奏,也就是律句的節奏。律句的節奏,是以每兩個音節(即兩個字)作為一個節奏單位的。如果是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則最後一個字單獨成為一個節奏單位。具體說來,如下表: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四字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六字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從這一個角度上看,“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兩句口訣是基本上正確的:第一、第三、第五字不在節奏點上,所以可以不論;第二、第四、第六字在節奏點上,所以需要分明[1]。

    意義單位常常是和聲律單位結合得很好的。所謂意義單位,一般地說就是一個詞(包括復音詞)、一個詞組一個介詞結構(介詞及其賓語)、或一個句子形式、所謂聲律單位,就是節奏。就多數情況來說,二者在詩句中是一致的。因此,我們試把詩句按節奏來分開,每一個雙音節奏常常是和一個雙音詞、一個詞組或一個句子形式相當的。

    例如: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毛澤東)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毛澤東)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澤東)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毛澤東)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李益)

    應當指出,三字句,特別是五言、七言的三字尾,三個音節的結合是比較密切的,同時,節奏點也是可以移動的。移動以後,就成為下面的另一種情況:

    三字句:

    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五字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們試看,另一種詩句則是和上述這種節奏相適應的:

    須——晴日。(毛澤東)

    起——宏圖。(毛澤東)

    雨後——復——斜陽。(毛澤東)

    六億——神州——盡——舜堯。(毛澤東)

    海月——低——雲旆,江霞——入——錦車。(錢起)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白居易)

    實際上,五字句和七字句都可以分為兩個較大的節奏單位:五字句分為二三,七字句為四三,這是符合大多數情況的。但是,節奏單位和語法結構的一致性也不能絕對化,有些特殊情況是不能用這個方式來概括的。例如有所謂折腰句,按語法結構是三一三。陸游《秋晚登城北門》:“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如果分為兩半,那就衹能分成三四,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長沙》:“糞土當年萬戶侯”,這個七字句如果要採用兩分法,就衹能分成二五(“糞土——當年萬戶侯”),而不能分成四三;又如毛主席的《七律·贈柳亞子先生》“風物長宜放眼量”,這個七字句也衹能分成二五(“風物——長宜放眼量”),而不能分成四三。還有更特殊的情況。例如王維《送嚴秀才入蜀》“山臨青塞斷,江向白雲平”;杜甫《春宿左省》“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李白《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臨青塞”、“臨萬戶”、“隨平野”、“向白雲”、“傍九霄”、“入大荒”,都是動賓結構作狀語用,它們的作用等於一個介詞結構,按二三分開是不合於語法結構的。又如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按節奏單位應該分為二三或二二一,但按語法結構則應分為一四(“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二者之間是有矛盾的。

    杜甫《宿府》“永夜角聲悲自語,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