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反射。
“使君!那个是中山王的军旗吗?”
因为梁山伯的声音而往其目光所见看去,的确见到了一个既高又大的军旗,在黑色的背景上以银色写得大大的“征东大将军元英”。
“是吗?中山王他自己来了呀!”
昌义之提高了声音对着北岸大叫道:
“来得好,中山王!而且不是合肥,而是这个钟离,欢迎欢迎!即使是败了,我这昌义之之名也会传于后世的,真是感谢你了!”
昌义之的左右排了一排兵士,大家均对着淮河的北岸大叫着。而当看到了有名敌将之军旗后,便向上官及僚友报告道:
“也看到了平东将军杨大眼的军旗!”
“还有镇东将军萧宝寅的!”
兵士们的声音因兴奋而震颤着。
“征东、平东和镇东都到了,那大概安东将军也应该在哪儿吧!”
在笑声之中,昌义之对记事梁山伯说道:
“赶快写份战报吧!在完全被包围之前,要赶快让急使送到建康去才行!”
“知道了,现在立刻去写!”
在从城壁上赶下来后,梁山伯回到北徐州政厅内自己的房间内,在从仆迅速地磨墨之后,就立刻下笔。写这篇文章并不需要苦于思考文案,在兴奋之中振笔疾书,一口气写好。连墨都还没全干,就赶紧拿到了城墙上的昌义之眼前。
昌义之读完后点了点头,选出了练达的骑兵五人为前往建康的使者。当五骑从城门中离开不到半刻钟后,人马之潮就开始团团地将钟离城包围了。
到建康的路途,使者们拼死地也走了两天之久。
“魏军来到钟离!”
当收到这份战报的时候,梁的朝廷并没有感到太大的吃惊。是预测、是觉悟,总之,准备已久的事终于成为事实了!
“钟离的守备军只有三千,就算昌义之为历战的英雄,也不知道能够坚守多久!”
从中卫将军——王茂开始,他的左边就是陈庆之,所有的僚将都bbr>99lib?</abbr>无言地盯着地图。
自北方而来的战报也一一地送到了萧衍的眼前:
“魏军的总数八十万!”
这正是陈庆之四月时所预测的数字,而更详尽的报告随即而来:
“骑兵二十四万、步兵五十四万、水军两万……”
“光是骑兵就有二十四万……!”
王茂喃喃说道。其他的廷臣也都感到吃惊。这当中只有陈庆之的声音和其他人不同:
“太少了……”
萧衍听到之后说道:
“八十万的军势应该不算少吧!”
“不,臣指的是水军。如果只有二万水军的话,那再怎么说都是太少了!”
萧衍再度开口道:
“对魏来说,应该不是以水军来决定胜负的,只是要将兵员运过淮河这个目的的话,那二万并不算少吧!”
“不,真的是太少了!臣本来预测魏应当准备十万左右的水军才是……”
“那只不过是预测错误罢了!原来子云的预测也会出错呀!你只要向朕道个歉,朕就原谅你!”
随着萧衍的笑声,廷臣们也笑了起来。如果要破魏军的攻势,最后还是要使用水军才行,因为如此的决议而笑。陈庆之也暧昧地笑了一下。但立刻就止住了。
是自己在什么地方漏估了吗?陈庆之敲着自己的手指。一旦梁的水军进入淮河之中,魏的军队立刻就会被分断为南北两半,而与本国之间的联络断绝……像这种程度的计算,魏军不可能没有想到才是。
中山王、或者是杨大眼,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从王座上看着陈庆之努力东想西想的样子,萧衍虽然露出有趣的表情,但还是转向了王茂,问起昌义之的报告文:
“对了,这篇文章的礼式相当严谨,昌义之虽是忠勇无双的良将,但应该没有如此的文藻才是!”
“起草这篇文章的,应该是昌义之的记室才是!”
“哦,他的名字是?”
“这是我从钟离的使者听来的,如果没记错的话,确实是叫梁伟,字山伯。”
一瞬之间,陈庆之想起了这个名字:
姓梁,名伟,字山伯。
这不就是祝英台一直在寻找着的人吗?
陈庆之探身向王茂询问道:
“这个姓梁的人物,是什么样的经历?又是哪里出身的呢?”
“呃……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为什么会想要知道这些事呢?”
“因为他也许是我认识的人也不一定!”
至于再进一步的事情,陈庆之想要尽量避免,他不希望被追问,不过,知道梁山伯的人倒是一个也没有。
陈庆之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公私不分,幸好萧衍也命廷臣们先回家,在再度召集前必须要想出对策。然而陈庆之在退出后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