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了。
离开宫廷后,中山王策马前往自己的宅邸。日中的残暑已不在,凉风吹得脸上和心中均十分愉快。中山王因不熟的语言而转头,那是来自遥远西方的异国之人,大家谈笑着离去,这在洛阳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关于洛阳成为魏之国都的故事,在小说中有一些记载——
本来魏的国都是在平城,也就是后世的山西省大同市。这儿古来就是防御北方骑马民族侵入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汉高祖刘邦曾经率军亲征来到此地,但却被冒顿单于所领的四十万匈奴骑兵所包围,最后仅能得保生命逃离。
魏将中国北半部统一之后,在明元帝太常六年(西元四二一年)将此地建设成一个城壁周围三十里的广大都城。以后,这儿就一直是以政治、军事、佛教文化、和北边及西方交易的中心地而繁荣。
可是,孝文帝却对这样的平城不满。这儿虽是要害之地,也是传统的京城,但当魏的领土拓展直至黄河以南之际。平城的位置就嫌过于偏北了!若是考虑到将来的天下统一的话,就最好是把国都南迁。
“迁到洛阳去吧!”
孝文帝下了这样的决断。可是,就算是皇帝的决断,也不能够立刻就实行呀!北方骑马民族出身的贵族和重臣们,尽皆满足于平城的生活,如果要他们一下就迁都洛阳的话,是一定会遭到反对的,处理得不好的话,还可能会引发武力反抗的!
于是孝文帝和心腹任城王元澄展开了缜密的讨论,决定带领二十万军队亲征南朝。在作了如此宣言之后,不只是军队,他连文官、宫女、宦官等都一起带了南下。他们花了三十天的时间到达洛阳,在休养之后,他穿了甲胄爬上马匹,告诉廷臣们准备再度南下。
廷臣们都在孝文帝的马前平伏道:
“臣等有话向圣上请奏,目前希望南征的就只有圣上一人,动无用之兵以招天下之乱并非圣王之道,还请圣上能够三思!”
“朕想统一天下,让万民能够过着和平的生活,不要阻拦我!”
当孝文帝要再策马前进时,任城王也在马前平伏了下去:
“臣也请求圣上三思,希望能够英断停止南征!”
“是吗?如果连任城都这么说的话,那就暂时中止南征,再看看状况好了。”
廷臣们不禁响起了一阵欢呼。但孝文帝却故意提高了声音:
“可是也不能这么容易地就回去平城,为了安定黄河以南的领土,朕就先在洛阳停留一段时间好了,这样可以吗?”
廷臣们虽然感到茫然,想要再劝阻皇帝,但是却什么办法也没有。全员就这样子被留在洛阳,朝廷也随之在洛阳开始运作,这是魏太和十七年(西元四九四年)的事情。而平城的政府机构全部移动完毕,完全迁都成功,则是在两年后的事。
于是洛阳就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为建康之外地上少数的大都会。走在洛阳的街道上,除了有汉人和北方出身的骑马民族之外,从西方而来的红毛碧眼的异国人也所在多有,连僧侣和尼姑都不少。而从西边的城门见到商队入城、骆驼队列的那种铃声,则是梁都建康所听不到的。
“这个洛阳已成为天下之京了!”
由于这儿和建康不同的干燥空气,使得落日的颜色更浓,在深红、金黄、和紫色所交织的光影中,中山王缓缓地策马前进着。
九月,平南将军杨大眼又再被任命为平东将军;而开国公萧宝寅则被任命为镇东将军,这些就是为了南征而定的人事体制了。
<h3 class="ter h3">Ⅱ</h3>
天监五年十月。
冬天已经开始。从遥远北方高原所发的风,很快地就赶过了万里的旷野,越过淮河一路吹到钟离城中。
钟离是梁的北徐州政厅所在,也是勇将昌义之率三千兵力镇守淮河南岸之所在。自洛口三十万梁军惨败以来,好不容易拣回一条命的昌义之就养成了一日不欠,立于城壁之上眺望淮河北岸的习惯。他深信着总有一天淮河的北岸会林立起魏军的军旗,以一百二十年来仅见的大军展开渡河攻击的。
这一天,吹起的朔风强劲,连城壁上飘拂着的军旗看来都很冷似的。灰云遮天,淮河的水泛着钝样的光辉,让看的人心情都会不好起来。淮河的两岸如要再重染绿色的话,大概都要再等半年的时间。
突然之间——
“魏军来袭!”
从望楼之上,监视着淮河北岸的卫兵狂叫着:
“前所未见的大军逼进了淮河北岸,盖满了原野,一直埋没到地平线的尽头!”
昌义之直觉地感到这份报告并不夸大,他无言地登上了城壁,记室梁山伯则跟在他的身边。
昌义之将视线投向风吹来的方向。
在淮河的北岸,似乎起了什么骚动,看来虽像是地上的云影,但四处又有光点透出,像波浪一样涌动着,那些全都是甲胄和刀枪在阳光之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