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咸兴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斯大林很容易估计到,如果美国军队再一次实施两栖登陆作战,那么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必将陷入重围,而且朝鲜人民军的后方完没有防御,联合国部队可以毫无阻挡地涌向朝中边界和朝苏边界。对于斯大林来说,这的确是决定性的时刻。既然中国出兵已经没有指望,斯大林当机立断,于当天下午紧急致电金日成,通报了与周恩来和林彪会谈的情况,并抱歉地通知金日成,周恩来已经表示中国人还不准备参与战争。因此,建议金日成最好把他的残余部队从朝鲜撤到中国和苏联,还命令什特科夫帮助金日成制定一个执行这一撤退命令的措施的计划。什特科夫按照斯大林的指示于当晚约见了金日成和朴宪永,并向他们读了斯大林电报的内容。“电报的内容使金日成和朴宪永感到意外”,“金日成说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建议,他们将照此执行”。金日成还要求苏联人对拟定撤退计划给予帮助,并于当晚做出了撤退的安排。
在莫斯科决定放弃朝鲜的同时,北京却做出了恰恰相反的决策。毛泽东收到11日莫斯科来电后,紧急电令正准备出征的彭德怀回京,于13日下午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即给周恩来去电:“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由于没有空军掩护,毛泽东决定战争初期只与南朝鲜部队作战。与此同时,毛泽东把出兵的决定通知了苏联大使,其中又特别强调了空军援助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主要问题是必须有掩护我们的空军。我们希望空军尽快到达,无论如何不迟于两个月”。毛泽东又接着指出,中国政府“目前无法为提供的装备付现款”,而“希望以贷款方式得到这些装备”。电报最后说,为此,周恩来必须与菲利波夫同志重新讨论这些问题。接到此电后,斯大林立即通知什特科夫转告金日成:“鉴于中国同志的这个新的决定,请暂缓执行昨天发给你们的关于在北朝鲜进行疏散和将朝鲜军队向北撤退的电报。”电报发出后斯大林还不放心,当天再次致电金日成强调:“此前通知您的关于中苏领导同志会谈时提出的建议应予撤销”。
在周恩来的进一步交涉中,苏联方面表示,两个半月后苏联空军也难以出动,更无法进入朝鲜上空作战。尽管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部队还是在10月19日渡过了鸭绿江,并于10月25日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斯大林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四、苏联空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
在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中,北京与莫斯科在苏联出动空军协同志愿军作战问题上的一番讨论和争执,无疑是对刚刚形成的中苏同盟关系的一次严峻考验。然而,毛泽东力排众议,在中国面临极其困难——由于苏联空军拟推迟出动并表示不能与中国军队协同作战,这一困难就尤为突出——的条件下,毅然决定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这件事感动了斯大林,从而使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对毛泽东和中共的认识。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本人是深有体会的。几年以后,毛泽东在接见苏联驻华大使时说:“多少使斯大林相信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入朝作战”。
斯大林对毛泽东表示信任,同时也是对赢得朝鲜战争恢复信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突破了他本人关于出动苏联空军援助志愿军作战而设定的界限。在1950年10月中旬周恩来赴苏谈判期间,莫斯科在出动空军的问题上表示了两条意见:斯大林先是提出,苏联尚未做好准备,“须待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才可出动空军支援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当毛泽东决定中国先行出兵,等待苏联空军到达再投入作战后,斯大林又指派莫洛托夫通知周恩来,苏联空军只在鸭绿江北岸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掩护中国军队作战。然而,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打响第一战役后,情况有了变化:苏联空军不仅立即投入了朝鲜的空战,而且不久又把作战半径从鸭绿江上空推进到清川江和大同江一线。
战争初期,美国空军动用了44个驻扎在远东地区航空大队的657架作战飞机来对付北朝鲜,而朝鲜人民军空军还没有喷气式歼击机,只有20架性能落后的战斗机,高射炮也很少,所以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甚至可以在白天没有歼击机掩护的情况下进行作战飞行。而且,美国航空兵对平壤附近的北朝鲜空军基地进行了若干次密集袭击之后,北朝鲜的空军实际上已被摧毁,完失去了作战能力。而中国空军的作战部队当时还没有真正组建起来。当中国几十万大军和大量军需物资涌入狭长的朝鲜山地时,美国飞机如入无人之境的轮番轰炸将给中国军队带来如何的重创和灾难是可以想见的。
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朝鲜战争中第一次真正的空战爆发了。苏联空军部队共有13个师在1950年8月至12月先后进驻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其中别洛夫航空师是根据斯大林的提议于8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