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同中国同志商量”。在给北京的电报中,斯大林以非常客气但又不容商量的口气向中国提出了出兵援助朝鲜的要求。斯大林先是假称“对朝鲜的局势不甚了解”,随后向中国领导人提出:“根据目前的形势,如果你们认为能够为朝鲜人提供援助部队,哪怕五六个师也好,就应立即向三八线推进,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部队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斯大林不愿意毛泽东知道朝鲜曾向苏联提出同样要求并已遭到拒绝的情况,所以他最后又补充说:“关于此事,我丝毫也未透露,而且也不打算透露给朝鲜同志,但我并不怀疑,当他们得知此事时,他们将会感到高兴。”
战争发展到最危急的关头,援救朝鲜的责任终于落到了毛泽东的身上。然而,中国出兵朝鲜面临着重重困难,所以,尽管毛泽东已经决心派兵赴朝作战,甚至起草了给斯大林的同意出兵的回电,但在10月2日下午中南海颐年堂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中共多数领导人对此持谨慎态度,以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出兵。于是,毛泽东不得不收起已经拟好的电报,而交给了罗申另一封回电,电报说:
1950年10月1日来电收悉。我们原先曾打算,当敌人向三八线以北进攻时,派几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帮助朝鲜同志。然而,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采取这样的行动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第一,派几个师的兵力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们的部队装备很差,与美国军队作战没有取得军事胜利的把握),敌人可能会迫使我们退却。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导致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其结果苏联也会被拖进战争。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十分严重了。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表示谨慎是必要的。
当然,我们不派军队援助,这对于正处在如此困难之中的朝鲜同志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自己也于心不忍;但是如果我们出动几个师,随后又被敌人驱赶回来,并由此引起美国与中国的公开冲突,那么我们的整个和平恢复计划就将被部打乱,国内许多人将会对我们不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尚未医治,人民需要和平)。因此,目前最好还是克制一下,暂不出兵,同时积极准备力量,这样做在把握与敌作战的时机上会更为有利。
由于暂时的失败,朝鲜应该换一种斗争方式,进行游击战。
我们将召开一次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都要出席。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这是我们的初步电报,我们希望与您商量一下。如果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即派周恩来和林彪同志飞往您的疗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的局势。
毛泽东既表明了中国援助朝鲜的意向和可能,又陈述了目前出兵的实际困难,其内容与他没有发出的电报基本相同。但罗申在转述毛泽东的答复之后发表了一通他个人的意见:“毛泽东的答复证明中国领导人改变了在朝鲜问题上最初的立场。这个答复与以前毛泽东在同尤金、科托夫和孔诺夫,以及刘少奇在同我的谈话(我已及时报告过)中表示的立场是矛盾的。他们在这些谈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和解放军决心帮助朝鲜人民;解放军士气高,如果需要,他们有能力打败美军,因为美军要比日军弱。”罗申认为,“中国政府无疑能够向朝鲜派遣五六个甚至更多的有战斗力的师。当然,这些中国军队需要装备一些反坦克武器和火炮”。罗申还猜测“中方改变立场的原因”可能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朝鲜局势恶化,英美集团阴谋通过尼赫鲁呼吁中国人采取克制的态度,以免陷入灾难”。这些看法很可能对斯大林的判断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时,斯大林有些沉不住气了,在接到罗申转来的毛泽东的答复后,他决定撤出在朝鲜的苏方人员。此前在9月30日,葛罗米柯曾向斯大林报告说,什特科夫请求授予他与朝鲜政府协商撤退在朝苏联专家的权力,还请求允许他与苏联驻朝机构协商,并由他决定撤回部分苏联工作人员。对此,苏联外交部原则上表示同意,但强调撤回专家的具体问题要由朝鲜政府决定,并指示什特科夫在这个问题上“不应发表自己的意见”。
至于将驻朝苏联机构工作人员撤回苏联的问题,则“应按以前的程序进行,即通过苏联外交部与苏联有关部委和机构协商解决”。但是到10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便做出正式决议,批准将苏联专家和苏联机构的工作人员撤回苏联,而不再附加任何条件了。当天,什特科夫又发来电报,进一步提出撤回朝鲜族苏联公民的家属、苏联航空代表办事处人员,以及必要时从朝鲜撤出体苏联公民的问题。莫斯科答复的电报则把撤退的权力完交给了苏联大使:“关于从朝鲜领土撤回朝鲜族苏联公民家属的问题,您可就地酌情决定”;“航空代表办事处体苏联人员,以及苏联军事顾问的家属,应撤离朝鲜领土”;“同意您的建议,即在必要时将包括朝鲜族苏联公民在内的所有苏联公民撤往苏联境内和中国境内”。
看来,斯大林对朝鲜的形势已经感到失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