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那时汉朝(1-7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9章
给哥哥耿弇写了一封信,大吐苦水。在耿舒看来,马援老了,思想也老了。如果不是因为他刚愎自用,听从他的建议,远征军就不会困在山里。现在好了,你马援不行了,他也要跟着远征军,一起搭上部。

    于是耿舒在信里,数落了马援二宗罪:独断专行,听不进别人意见,导致计算失败,选错了进攻路线,这是其一;思想保守,当蛮兵集结时,没有果断出击,反而像个西域小商贩似的,每到一步,都要驻营,错失歼敌机会。这是其二。

    最后,耿舒又加上一条:当初我就预测,走壶头山可能会爆发瘟疫,事情果然不出我所料。

    耿舒这封信,当然不是倒倒苦水就完了。耿弇收到信后,他什么都明的了,但什么都没说,只是把它转交给刘秀。

    很快的,刘秀就表态了。刘秀的意见,的确叫人意外——发誓要追究马援责任。

    自刘秀造反以来,很少追究将领责任。当年,吴汉屠杀成都城时,刘秀隔空拍桌大骂吴汉不义。可结果如何,吴汉还军后,他赏赐甚厚,一点都没有问责的意思。再往前看,邓禹屡屡不听诏,对赤眉发起攻击失败,刘秀也没有责怪的意思。相反,邓禹的封邑,还是最大的。

    刘秀要拿马援这等大将开刀,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这是开天辟地的。有人可能就想不通了,刘秀向来不挺好说话的吗,这一次怎么的下狠心,连个老将军都不放过。

    事实上,刘秀这个动作,耿弇不觉得奇怪,邓禹也不觉得奇怪,甚至李通等人,更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都知道,刘秀好说话,但他做事也是底线的。只是可惜,马援已经屡屡突破了刘秀的防守底线。

    刘秀的底线是什么,就是诸将不要太过贪功。基于此理,只要是稍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马援好功,刘秀迟早是要收拾他的。

    在此,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诸位,这一次,刘秀不是骂骂过嘴瘾的,他是要动真格的了。

    亲爱的刘秀粉丝们,想想一下,纵观刘秀一生的军事生涯,自昆阳之战后,他做出过极大错误的军事决策吗?没有。相反,他置身战场之外,还能运筹帷幄,做出准确判断,成功地指挥前线将领作战。这一点,相信邓禹和吴汉,是深有体会的。

    在一个没有卫星定位,没有电话线的古老战场上,刘秀屡屡胜算,实在是个天大的奇迹。这样的军事奇才,你不服都不行。

    不过,现在问题来了。当马援和耿舒报告打到洛阳后,刘秀这么一个军事天才种子,竟然批准了马援的方案。难道刘秀就没看出,马援的方案,存在致命漏洞吗?

    我认为,刘秀看到马援报告的时候,心里早就在阴笑了。纵横江湖N多年,他的决策从来没有失过手。但是,这一次,他要失手。假装失手,为马援,也为自己。

    在政治的搏弈场中,技术居重,与道德无关。避开道德不谈,刘秀要洗掉马援这张老牌,实属技术上的取舍衡量。马援必须出局,不然,若干青年俊杰,将无法出头。

    比如,那个姓窦的,还有那个姓梁的。姓窦的,叫窦固;姓梁的,叫梁松。脸孔很陌生,可他们的能量,却一直都徘徊在牛A与牛C之间。窦固,窦融弟弟的儿子;梁松,梁统的儿子。

    诸位是知道窦融的,可有人可能会说没听说过梁统,就更别提梁松了。梁统,马援老友,字仲宁。早年,梁统闯荡江湖,即被拜为酒泉太守。赤眉兵起,向北要抢他们的地盘,他和窦融一道出兵保境有功,被拜为武威太守。隗嚣造反,梁统又与窦融一道与刘秀会师,亦有功。隗嚣兵败,窦融被召往洛阳,梁统也跟而随去。融吃大肉,统吃小肉。俩人都被封侯,同时,统还被拜为太中大夫。

    老爹种树,儿子乘凉。梁统儿子梁松,得势甚快,娶了刘秀女儿,成了乘龙快婿。窦固呢,也托了伯窦融洪福,成了刘秀另一乘龙快婿。家族显赦,地位不凡,如此能量,谁敢小觑?

    但是,偏有人不买此俩人的帐。数天之下,敢不把碗豆当粮粮的人,也就马援了。曾有一次,马援出征,窦固和梁松俩后辈都来给他送行。送行嘛,就是体现后生对前辈的尊重。可前辈马援并不领情,他告别前,相当严肃相当严厉地告诉固和松俩,说,居高位哪,要时刻记得自己从哪里来的,不然一旦得意忘形了,就会被人掀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