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说道:你们的心情,我很理解。但是,汉朝现在的确很困难,找不出人,更没有军队给你们派去。不好意思了,向西,或者向东,就随你们的便了。
刘秀是铁定了心要放弃西域。没办法,他没有精力,没有军力,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王莽留下这个烂摊子太大了,他要收拾的地方太多了。
马援要做的也很有限。刘秀只给他三千骑兵,他在边境逛了一圈,没啥收获,无趣返程了。但是,马援回到洛阳城后,又呆不住了。公元48年,七月。武陵郡(湖南省常德市)蛮夷部落造反,刘秀派人平反,没有成功。于是马援就跳出来,请求出征。
刘秀只是笑笑,摇摇头,不同意。理由很简单,马援老了。
岁月不饶人哪,刘秀二十八岁造反,好像只是一晃眼,他就五十二岁了。马援还长他十岁,胡子早白了。回头一看,在刘秀的老战友中,死的死了,退休的退休了,只剩马援还赖着不动。
马援似乎已经看出刘秀心思,说道,你是不是觉得我老了,就以为不中用了。
刘秀只是笑笑,没有说话。
马援说,不管如何,武陵郡这活儿,我接了,谁都没想抢走。
刘秀问,你真还能打吗,那你骑个马给我瞧瞧。
马援两话不说,牵出马来,麻利地跳上马去,雄纠纠地看着刘秀不说话。
刘秀又一笑,叫道:好你个马老头,竟然还这么精神。好吧,武陵郡这活儿就让你了。
到此,相信还没有人看出马援毛病。但是,刘秀看出来了。马援最大的弱点,只有俩字——好功。
人有本事是好事,可本事用错地方了,本事就成了累赘。马援的毕生梦想,就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此中理想,看上去很美,但是刘秀看来,怎么都觉得别扭。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王派人去考察廉颇,是因为赵国无人,才会想到他。但是,刘秀还活着,能战的人也不在少数。廉颇想救国而救不得,马援却时刻警惕人家要抢了他的大活儿。所以,马援和廉颇比较,不是一码事。
马援并不知道,世界是他们的,也是年轻人的。老的不下来,小的就上不去。老的打出马革裹尸的光荣称号,阻断了诸多年轻武将的出头之路,老的可是爽死了,可年轻人能爽得起来吗?
想想,邓禹等人都愿意退了,马援为什么就不愿意退下来呢?突然之间,刘秀好像明白了。马援自他出道以来,一直都很顺,似乎从来没吃过败仗。好像只要马援出马,没有搞不定的敌人。
马援想战死沙场是吧,他想马革还尸是吧。好吧,成他吧。
马援此次出征,率军四万,副将有耿舒等人。耿舒,即猛人耿弇的弟弟。大军行到下隽(湖北省通城县)时,马援就和耿舒吵了起来。他们吵架内容,只有一个事,即选哪一条进攻路线更实在。
进攻武陵蛮夷,总共有两条路可走。马援认为,从壶头山(湖南省沅陵县东北)进攻,路途很险,但很近,可以减少粮食消耗;耿舒却认为,走充县(湖南省桑植县),路是有点远,但路好走,较安。
应该说,对付边远山区蛮族,马援是专家。可马援想拿专家吓唬人,耿舒却不吃你这套。于是,俩人争执不下,最好只有一个办法,各自把路线向洛阳打报告,刘秀批准哪个,就按哪个的走。
报告打上去后,刘秀很快就回复了。马援赢了,刘秀批准了他的计划。事实上,马援并不知道,他已经跳进了自己挖的坑。
三、死局
马援得到刘秀批复后,即率军开进壶头山。一进了壶头山,他发现自己已经跳进了一个可怕的陷阱。首先,蛮兵迎战热情,超出想象。他们据险守要,一幅蛮的不怕横的玩命样子。其次,壶头山里水流湍急,战船无法前进。
更可怕的是,正逢天气酷热,瘟疫横行,大批战士病死。更更可怕的还在后面,马援也被传染了瘟病。这下子,马援的远征军,就像一艘开到陆地的战船,欲进不行,欲退也不能,活活卡死在壶头山里。
山上的蛮兵,都看到了山下那一幕。于是,他们都乐了,摇旗呐喊,向马援发起了攻击。
此时,马援已经被安置在溪岸边的一个石洞里。洞里一片潮湿黑暗,他静静地躺着,目无寸光。就像一盏枯灯,仿佛一缕轻风,即可捻灭。
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一股从未有过的绝望,像瘟疫一样,死死地掐着马援的咽喉。他没想到,平生跟蛮夷无数次较量,从来没有输过。可是这次,史无前例地要输了。
马援还没有放弃。每当听到蛮兵喊杀声,他都要叫人扶他起床,挣扎着爬到洞口观察敌情。战斗,以英雄的名义,只要有一息生气,就要战斗到底。看着马援那悲壮的英雄背影,左右侍卫,眼泪都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
马援就要倒了,不是所有人替之忧愁。我们却看到,有一拨人正在准备鸣炮前进,准备一脚把他踩到底。
而第一个跳出来要踩马援的人,是副将耿舒。
耿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