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官员为了巴结讨好,这其实等于将江南烹饪事业检阅了一番,从而促进了江浙菜系的发展,造就出许多名菜,苏扬名菜名点,差不多都是在此时定型的。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内务府“御茶膳房”的档案中,有一份《江南节次照常膳底档》就记载着乾隆三十年(1765)南巡期间所经路线、行宫和饮膳底单。在一大堆“龙凤菜点”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达官显贵们进献的当地的风味菜,如二月十五日到崇家湾大营码头,总督尹继善进燕笋火熏白菜、腌菜花、炒面筋、火腿等。正月二十七日到晏子祠行宫,总管马国用进炒野鸭子、丸子炖豆腐等等。
乾隆第三次到江南时,在无锡某小吃店吃到锅巴上浇虾仁、熟鸡丝、鸡汤熬制的浓汁,发出吱吱响声,很感兴趣,称赞说:“此菜可称天下第一。”从此,这道菜身价百倍,称为“天下第一菜”。
《清稗类钞》中记载了乾隆南巡时吃素餐:乾隆曾到扬州天宁寺,主持让他吃素肴,乾隆吃得很满意,对主僧说:“蔬菜竟然如此可口,胜过那些鹿脯、熊掌千万倍呀!”另有资料记载,扬州某古寺有一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种豆腐素肴,特别是他用嫩豆腐、金针菜、木耳等原料做成的豆腐汤,味道鲜美,受到乾隆赞赏,一度把“文思豆腐”列入宫廷菜单之中。
乾隆来到了永丰镇,有人献上自家制的香干。乾隆一见,一块巴掌大的香干,可切出薄如蝉翼的片块,又可搓成卷筒,还能折叠如纸,夹一块送到嘴里,咸、辣、香、甜、鲜五味俱。乾隆赞不绝口,并嘱咐多带些回京城。自此以后,“永丰五味香干”不仅成了平民百姓家的桌上佳肴和馈赠珍品,还成了贡品。
《清朝野史大观》写到一位名叫张东官的苏州人,原为苏州知皂府的官厨。有一次乾隆南巡吃了他做的冬笋炒鸡,赞不绝口,当场赏了他一个银锞,后来还把他带入宫中当了御厨,荣及九族。
扬州名菜扬州干丝的成名,据说也与乾隆南巡有关。当时,扬州官员和盐商为了备办“接驾盛典”,聘请了许多名厨高手,争新斗丽,都想推出压众的佳肴。其中有一道“九丝汤”,用豆腐干、火腿、鸡肉等九种美味切成细丝,再用鸡汤煨煮,让各种鲜味都吸入豆腐干丝之中。乾隆连用两盘,交口称赞,几次南巡都来扬州点此菜,从此“九丝汤”改名“扬州干丝”,闻名国。
十老人“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一百二十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一百四十一岁。堪称绝对。这场酒局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各类精美肴馔,还有所有皇家贡品酒水。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咽。据记载,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为“万古未有之举”。
乾隆的倦勤斋
倦勤斋是乾隆让位后的住所,内部装饰是故宫内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在倦勤斋内放置着十几条木炕,可见其空间的阔大。倦勤斋内有一处室内小戏台,由一道紫檀木的镜屏进行了巧妙的隔离。它是从正间进入戏楼的门,从表面看,它仅是处镜屏,但是,实际上它是一道门,通过机关可以开启。大殿空间与木制仿竹的戏楼这两种风格隔离开来。除了这道门外,另一道在木制炕罩的窗扇上,推开即是一道门,也能进入戏楼。
倦勤斋的炕为木质结构,以紫檀木做炕沿,炕板带盖且可以掀起。木炕炕罩内侧,有非常精美的竹黄彩绘,殿内地面由金砖铺就。
倦勤斋内的家具均为紫檀木结构,纱橱也为双面绣,窗上也镶嵌着数千片和田玉片。其间的竹黄镶嵌的彩绘更称得上是极品,上面的花鸟活灵活现。而有些竹丝镶嵌居然使用了不到一毫米的圆竹拼贴成图,中间部分为乌木丝,显得立体感十足。
乾隆吃豆腐
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带着孝圣贤皇后去曲阜朝拜孔圣。孔子第七十一代孙孔昭焕是乾隆的亲家,孔昭焕的儿子孔宪培是乾隆的女婿。皇帝亲家来府做客,孔昭焕别出心裁,没有像孔子所说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地去准备“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而是备了一桌豆腐宴。史书上说,乾隆这次在曲阜,对孔昭焕所请吃的“一品豆腐”和其他一些精制的豆腐菜肴非常感兴趣,其中有将绿豆芽掐去两头成豆莛与豆腐丁同炒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