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费有不少是相沿成习的。如奉天府,老百姓做生意的时候如果有车辆进出,就要到奉天府衙门领取照票,边门验票放行,小车一辆收银十六钱,大车一辆收银三十二钱,每年都收两千两左右,此项银两均被府尹、书吏、经历司查验官员等分掉。另外,有猪羊贩卖进出也要按照每口三钱收费。由于官吏的勒索,致使边口地带物价腾贵。
此事被巡察奉天的御史释迦保查实之后奏报给了朝廷,雍正帝立即下令严行查禁。奉天府府尹杨超曾遵奉谕旨,立即将车辆及猪羊收费项目尽行革除,不许再索取分文,雍正帝夸赞他办理得“非常及时,应该表彰”。在许多地方,给官员送礼长期盛行,如到任礼、端午礼、生日礼、阅城礼、盘库礼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东西上司一旦收受,属员势必加征税课于人民,并且日后遇有请托便难拒绝,危害极大。在雍正帝的谕令下,各地规礼尽被裁革。
严禁婚丧奢靡
雍正常常训诫臣工:“如果想要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首先要重视民风民俗;重视民风民俗,最重要莫过于崇尚、倡导节俭。”主张婚丧节俭是雍正帝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内容之一。
监察御史向日正在雍正元年(1723)的一份奏折中说,直隶等地方男女婚嫁讲究钱财,取名是聘礼,实际是铺张浪费。多者二三百两,少者也要四五十两。“就算是在士夫之家都需要挪借,更何况普通老百姓。为此,一些百姓家为了娶亲竟变卖房产。如果男家凑不够这些钱,很可能就要一辈子打光棍了。种种弊端,不可枚举。”
这份奏折引起了雍正帝的重视。为扭转民风,树立“婚姻不论钱财”的风尚,雍正帝先制定了婚嫁礼仪,接着,又于雍正元年(1723)五月,对官民婚嫁彩礼、鼓乐数目作出具体规定:汉人纳彩成婚,四品以上官员之家,绸缎、首饰以八件为限,食物限十样;五品以下官员分别递减;平民之家只准送绸绢,果品限于四种。举行婚礼这一天,官家限用六盏灯、十二个吹鼓手,庶民限四盏灯、八名鼓乐人。
雍正和“恩人”年羹尧
雍正跟年羹尧的私交非常好,并且给予了年特殊的荣宠。雍正认为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有十来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话,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不顾有失至尊的体统,说年羹尧是自己的“恩人”。雍正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
雍正曾经对年羹尧说:“朕不做一个出色的皇帝,就对不起你如此地待朕;你如果不做英武超群的大臣,就不能回报朕对你的知遇之恩。但愿我们两个能给后人做千古榜样。”
然而,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完处于一种被奉承被恩宠的自我陶醉中,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雍正二年(1724)十月,年羹尧第二次进京觐见雍正。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在道旁迎送。到北京以后,迎接他的王公以下官员也都跪在路边,年羹尧安然坐在马上,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甚至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要求雍正奖赏军功,整治阿灵阿等人。这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尧回任后,即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名节的话:“作为人臣,建立功业很容易,但是守住这份功劳难;守住功劳容易,毕生持之以恒难。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功臣却倚功造过,结果导致帝王反恩为仇,这在人的性情中常有。”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
两年以后,雍正暗示下的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了年羹尧的九十二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雍正说,其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三十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