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天内,八十多万人惨死在清军的铁蹄下,扬州城一片废墟,成为八十万冤魂哀哭求告的人间地狱。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多铎被封为和硕豫亲王,但其孤傲的性格使他愈发狂放不拘,经常在皇太极与诸贝勒商议大事时,直言提出违忤皇太极的异议。起初皇太极只认为多铎是从小被汗父宠坏了,但久而久之,皇太极便极为不满,兄弟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崇德三年(1638)九月,多尔衮出兵伐明,皇太极亲自送行,但是多铎却以避痘为辞,没有送行。皇太极闻后恼怒异常。第二年,清室王公大臣聚崇政殿,共议多铎之罪,夺多铎正白旗牛录的三分之一,降为多罗贝勒。
顺治六年(1649)三月十八日,多铎因患痘症,不治病故,年仅36岁。摄政王多尔衮闻讯,率师由前线返京,为其举行隆重葬礼,立碑记功。
“格格”知多少
“格格”原为满语的音译,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顺治十七年(1660)开始,把“格格”分为五等: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第十女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宠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珅的长子丰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她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顺治帝下诏求言
顺治七年(1650)冬,多尔衮去世,接着顺治帝亲政。这位15岁的少年天子真正掌握了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权。顺治帝主政后,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其中一项就是“下诏求言”,想通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调动官员的积极性共同应对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但是,事实并没有如顺治帝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下诏求言”遭到了群臣的冷遇,效果很不理想。而“下诏求言”的失败原因正是在大力倡导此事的顺治皇帝本人身上。
在发布求言谕旨时,顺治承诺说凡大臣进言,对的自当采纳,错的也不会追究责任,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因为连年的天灾,检讨政治得失,在奏折中历数多尔衮开国时的种种功劳,认为对他削爵籍产,处罚太过,提出恢复他的封号。谁知,顺治命议政王、贝勒、大臣一起仔细研究其意图,然后上报处理结果。大臣们揣摩上意,给彭长庚定了个“以进言为名,紊乱朝纲,煽惑国家”的罪名,原本应该杀头,但看在“奉旨进言”的面子上,从宽免死,给了个流放宁古塔的处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个叫李森先的御史,直截了当地指出:“皇上苦求言路,然而官员们看到说错了话就被流放或杀头,永无出头之日,都吓得战战兢兢,都‘以言为戒’,哪个还敢进言呢?”
前生定是佛家人
顺治爱子去世,爱妃又去世,心情非常郁闷。他经常到寺院与和尚们促膝长谈。他还把和尚召到宫城西侧的西苑万善殿,继续论佛谈法。他曾经对和尚木陈说:“我总感觉我的前世好像就是佛家的人,我到寺庙之后,觉得这里窗明几净,都不愿意回到宫里了。”
顺治跟和尚溪森关系很密切。他自称是溪森和尚的弟子。他找了溪森说要剃度,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溪森就把他头发剃了。皇太后知道后大怒,就找来溪森的师傅玉林,要他出面惩治溪森。玉林赶到北京,让徒弟们架起柴禾来,点上火要把溪森烧死。顺治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说:“我不出家了,请玉林师傅饶溪森一命吧。”
多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