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朝那些事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明国之所以倾覆,都是由于贿赂之风横行,以至于乱政败国,罪莫大于此。”因此,他责令:“如有人行贿营私,则必不轻处,定行枭首。”

    打击太监势力。明末太监势力极为猖獗,除操纵朝政外,对一般百姓迫害也非常厉害。清入关后,太监的势力仍然非常嚣张。当年七月,太监要照旧例,到京郊各县皇庄去催征钱粮。多尔衮认为这样“必致扰民”,不同意这样做。八月正式下令,不准太监下去征收,而改为地方官员征收,同时下令禁止太监参政议事。

    暂时妥协,平息反抗。剃发问题是清朝统治者执行的民族压迫政策之一,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满洲的,都要以剃发作为标志。入京之后多尔衮很快发现,“剃头之举,民皆愤怒”。于是,在进京的当月,多尔衮就改变前令,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在剃发问题上的暂时让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颁剃发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同北方汉族人民的矛盾。

    安定边疆。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军攻占西安后,多尔衮曾下令,对嘉峪关以外的新疆地方“三十八国部落头领,投诚归顺的都按例封官封赏”。对西藏,允许茶马照旧贸易,“一切政治都依照原来进行”,“番僧”可由陕西入贡。

    科举取士网罗名士。皇太极时虽然已举行过科举,但规模不大,未能成为制度。入关后,顺治三年(1646)首次开科,即录取了傅以渐等四百名进士。录取人数之多不仅明朝罕见,终清之世,除雍正八年(1730)录取了创纪录的四百零六名外,再没有超过此数的。多尔衮除了用科举、招抚等各种手段尽力收罗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参加清政权外,还经常让身边的汉官随时推举各地的贤才。由于多尔衮重视搜求汉族统治人才、网罗名士,使大批汉族士大夫纷纷归附。多尔衮把他们当中一些最具统治才能的安排在内院、六部等中央的重要机构中,使他们能有效地发挥治理国家的作用。

    尊孔读经,提倡忠义。清入关前已开始祭孔,但未成定例。占领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即派人祭孔,以后每年的二、八月都派大学士致祭,成为整个清代所遵奉的定例。顺治二年(1645),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六月,多尔衮“亲谒先师孔子庙,行礼”,同时把儒家著作“四书五经”奉为经典,列为士子必读之书,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即以之命题。又提倡忠孝节义,把关羽作为忠君的最高典范来崇拜。自顺治二年(1645)起,每年五月十三日即“遣官祭关圣帝君”。

    狂放不拘说多铎

    爱新觉罗多铎,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二十四日,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作为努尔哈赤的幼子,多铎自幼极受宠爱。

    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去世,年幼无忧的多铎遭遇了人间第一惨事:其母被逼无奈,盛装自尽。生母的悲惨遭遇,在13岁的多铎心中打下了痛苦的烙印,也使原本因自幼受宠就无所顾忌、年轻气盛的多铎在成长的过程中愈发狂放不拘。

    多铎15岁时,随太宗攻袭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初次从征,因功受封“额尔克楚呼尔”。16岁时,与莽古尔泰、多尔衮跟随皇太极入掠明境,在蓟州等地屡立战功。18岁时,参加围困明军的大凌河城战役。大凌河一战,失足坠马,几乎命丧锦州城外。19岁时,随大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天聪九年(1635)正月,为配合多尔衮招抚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牵制关外明军,22岁的多铎奉诏挂帅,率精锐进攻宁远、锦州。明大将祖大寿合锦州、松山明兵三千五百人,屯驻大凌河西。多铎率军与祖大寿军激战,斩明军副将刘应选,歼其兵五百人,并分道追击明溃兵至锦州和松山。师还,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在盛京五里外郊迎。

    多铎性情残暴,南征北战间屡屡纵兵屠城。

    多铎部二十万军队攻陷扬州后,随即封锁城,挥师对已放下武器的明军官兵、扬州居民以及所有非战斗人员疯狂屠杀,狂杀十日,到农历五月五日“封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