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开战中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章
    台湾的防空系统的感觉神经──“强网”系统──是以空军规划的“强网三阶段”为主要架构,再逐

    步整合其他军种的相关防空系统组成的。台湾岛形状狭长,东西宽15至144公里,南北延伸394公

    里,面积仅为3570平方公里。从军事角度分析,台湾岛本身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即使是横亘于

    大陆与台湾本岛之间、被台湾视为台方天然屏障的台湾海峡,最窄处也只有135公里,作战飞机只要几

    分钟就可飞过。因此,建立高效的预警系统,以提高台军的整体战斗能力成为台当局梦寐以求的目标。为

    节约预警时间,AAOC空军作战中心还下设北、中、南三处AAC“自动化区域作战管制中心”──又

    称战管联队,来整合中程低空防空导弹、战机、防空火炮以及要点防空导弹等系统,以达到集中管制、统

    一指挥运用,避免火力重叠。它的作战指导原则为:早期预警、立即反应、多层拦截、保证摧毁;作战理

    念为:先低后高,先点后面,先西后东,陆海并重。

    二炮首先端掉南投县归仁的固定卫星地面站,断绝了短时间台军利用“华卫”系列卫星的可能,李恒

    的天军信息战作战中心乘机控制了这些卫星。接着二炮又敲掉建在台湾南、北两处高山上的“铺路抓”

    AN/FPS─115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使台湾防空部队一下少了15分钟的预警时间。这些美制

    “铺路爪”相控阵雷达采用双面阵天线,由2000个阵元组成。扫描一次所需时间为6秒种,工作频率

    420─450兆赫,探测距离一般为400公里,对高弹道、雷达截面为10平方米的弹道导弹的探

    测距离甚至可达5550公里。由于雷达峰值功率52.4千瓦,平均功率145千瓦,两个直径约

    30米圆形天线阵面彼此成60度,每个阵面后倾20度使整个系统极为笨重,部设备需一栋32米高

    的多层建筑物才能都装得下,使解放军的导弹想打不中都不可能。

    海、空军和二炮消灭台军北、中、南三处AAC“自动化区域作战管制中心”的重心在于它们下辖的

    台北阳明山的嵩山、新竹的乐山、屏东的大汉山和澎湖的马公四个CRC作战管制中心──实际上就是雷

    达站,但是又具有鹰眼地空链路预警系统和空中的E─2T及E3C预警机联络。它们中的精锐是嵩山空

    军第一作战管制中心,前身是空军第三、六、九雷达分队,在1963年扩编为第一管制报告中队,在

    1974年改编为作战管制中心,设在石门乡,1979年迁移至嵩山雷达站现址。正当它指挥台北附近

    5个“爱国者”导弹阵地的时候,遭到同时从数个方向6枚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远程反辐射导弹不同型

    号导弹的混合攻击,由于位于七星山群标高920米的竹子山顶,具有监控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北部海空

    域的良好视野本是好事,此刻却弄得无处可逃。不但设备毁,中心内24小时值勤的官兵也死伤大半。

    摧毁台湾远程预警系统之后,解放军开始扫荡分布台湾各地以西中部为主要方向的雷达情报网的四十

    多个雷达站。这些雷达站部署了一百多部不同制式的雷达,探测距离从几公里到上千公里,构成了中近程

    监视系统。值得一提的有AN/FPS─117三座标远程防空警戒雷达、HADR或HR─3000新

    型三座标多功能远程相扫防空警戒雷达、GE─592固态三座标远程相扫对空搜索与跟踪雷达、

    AN/GPS─43机动式三座标相扫对空搜索与战术跟踪雷达、AN/TPQ─36三座标低空监视雷

    达、AN/ESP─9、90大功率远程测高雷达。这些雷达集频率捷变、多重复频率、脉冲多卜勒抑

    制等当今最新雷达技术为一体,作用距离远,抗干扰、抗反辐射导弹能力较强。可惜挤在台湾岛的弹丸之

    地,又加上民间对军用征地的抗争,不能转移阵地,都成了解放军导弹的活靶子。首轮攻击的重点集中在

    地势较高的花莲、台东、松山、三貂角、美仑山等雷达站。接着解放军又收拾花莲近场台等民用的航管自

    动化系统,因为它们本身的终端雷达可将讯号接给空军塔台、战管中心及GCA使用。

    能防范电磁脉冲弹的“潜龙”岛光纤网路联结各、指挥中心、雷达站和作战基地,是“强网”系统

    的网路,解放军则有选择地重点摧毁各关节点,使之瓦解。

    台湾空军主要军用机场有桃

    园、新竹、台中清泉岗、嘉义、公馆、台南、台东志航、屏东、花莲、台

    北松山、高雄和澎湖马公,这些机场设备完善,并建有飞机掩体。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