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随时了解境外情况而进行的军事侦察、测绘都要同
时保证分辨率与重复观测周期满足需求,而重复观测周期又与观测幅宽有关。增大观测覆盖,如果不采取
摆动控制观测指向线或光轴线技术,就要付出降低分辨率的代价,而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大卫星就会消耗
很多燃料,付出降低飞行寿命的代价。而小卫星遥感器装在万向架上,可保证其指向线按需要进行控制,
大大增大幅宽,减小重复观测周期,又可保证较高分辨率。
几年的战争刺激了天军采用大量高新技术,太空环境对这些高新技术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在这些高新
技术最终过渡到新空间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工程技术试验卫星成系列和频繁飞行,小卫星具有成本低、周
期短、重量轻、体积小,适于搭载发射等优点,对于工程技术试验尤为适合。更重要的是大卫星进入应用
后,为了提高应用效益,卫星寿命越来越长,大卫星研制周期加上在轨寿命,以通信卫星为例,最长可达
20年以上。这20年中,有关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用上卫星的滞后性越来越大,而新技术的性能又往
往是体现卫星技术威力和作用的关键,这个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大卫星不能及早采用的矛盾也被小卫
星解决了。因此天军拥有的许多最新武器,都搭载在小卫星上。然而这些小卫星由于先天的限制,都不具
备防强电磁脉冲的能力。
薛皓简他们立刻命令天军把重要的卫星分散转移,又命令各发射基地迅速将备用卫星送入高层轨道,
他们也通知东南沿海的防空部队做好暂时失去卫星预警的思想准备。解放军整部战争机器又开动,然而连
续胜利带来的乐观情绪已使部分零件失去了往日的快捷。
公元2012年5月26日22点30分,统一与分裂、正义与邪恶、侵略与抗击之间的平衡再度被
打破,战争,无可规避地终于在中国东南疆域爆发。日本种子岛等的宇航基地在这一时刻同时发射了六枚
运载火箭,现场的电视报道是日本正在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太空科学试验。
十几分钟后这六枚火箭在东亚的太空均匀地释放出1个小星体,22点55分,这些小星体同时被
引爆。解放军天军的一艘巡逻的太空战斗机正好经过一个星体的附近,就在这一瞬间,一道耀眼的白光照
亮了整个太空机,机尾导弹射手看到一个巨大的圆形火球腾空而起,体积在急剧膨胀。“小心!好像是核
武器。”他高声发出警告。话音未落,被高温气化的星体外壳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冲得太空机猛的一颤,仿
佛被高炮打中一样。紧接着机舱内的照明系统开始一明一暗地闪动,最后变成漆黑一片,他们又发现雷达
和通讯系统也失灵了。“是核脉冲弹!”他们马上得到结论,开始启动备用系统。等太空战斗机恢复一半
电力后,他们发现附近的小卫星都已报废,
只好通过太空深处太空站的高功率通讯设备向天军司令部汇报。
核电磁脉冲弹利用热核反应的巨大能量瞬间产生百亿分之一秒的电子脉冲,再将这一脉冲通过天线发
射出去,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越宽,它就越有可能被电子设备吸收并对其造成破坏,
而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的杀伤力就越大。千兆赫兹的微波简直是“无孔不入”,它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
通风口甚至金属外壳的微小裂缝进入其内部,并且在里面的所有零部件中产生电流;几兆赫兹的无线电波
可以被电线或连接器接收到,并且顺着它们进入所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内部,如果这种电磁波击中的是一根
电脑连线,产生的电流就会烧毁电脑芯片。如对大气层内目标使用,会造成挥之不去的核污染,不但不利
于对此目标地区的控制,而且会被对方视为进行核攻击而遭受核报复,副作用太大。而在外太空则无此顾
忌,再加上没有大气对电磁波的衰减作用,核电磁脉冲弹一旦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的热辐射、核辐
射和强烈的电磁脉冲等效应将其结构部件特别是电子设备毁坏,或使其丧失工作能力。由于它的作用距离
远,破坏范围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导精度较差的情况下仍能达到破坏目标的效果,所以是迄今威力最大的
一种反空间目标的杀伤手段。但是,核电磁脉冲弹杀伤手段的缺点是附加破坏效应大,容易给己方卫星造
成威胁,所以本身就是太空大国的美国、俄国和中国都放弃了它,反而是在太空
没什么家底的日本,首先
毫无顾忌地使用了。
23点整,日本空军的6架F─5型隐形战斗机掠过台北的夜空朝中国大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