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1981平方米。堂内设有上千个蒲团,这些蒲团当地叫做“佛团垫”,可供2000多名喇嘛集体诵经打坐。数以百计的经卷存放在四壁的经架上,好象一座小型的图书馆。大经堂下设居巴、参尼、丁科、曼巴四大扎仓。居巴扎仓是研究密宗教义和逻辑学的机构;参尼扎仓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研究佛教显宗教义的机构;丁科扎仓是研究天文、历算、占卜以及工艺的机构;曼巴扎仓是研究医药治病的机构。
塔尔寺的雕塑享有盛名。如九间殿的如来、文殊、观音、金刚手、宗喀巴等塑像,造型敦厚谨严,神态肃穆庄严,观音仙女常被列为塔尔寺雕塑的代表作。不过,塔尔寺还有更为出名的,那就是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这三绝。
酥油花是一种独特的藏族雕塑艺术,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首。它以酥油为原料,彩塑成各种形象,来表现生动的场景或故事。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藏族人民想给她献上鲜花表示欢迎和敬意。可是当时正值隆冬,采不到鲜花,聪明的藏族人民于是用酥油塑了一束鲜花来替代。公主非常感动,把这束酥油花供在大昭寺的佛像前。从此,酥油花逐渐在西藏流传开来。明朝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时,酥油花传到甘、青、藏各地,从此在宗教文化艺术中心塔尔寺扎下了根。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便把纯净的白酥油和各种矿物质染料糅和在一起,塑造各种人物、花鸟草虫以及各种宗教神话故事,赶在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灯会上展出。几百年来,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技艺日益精进,使塔尔寺的酥油花独放异彩。在每一组故事中,尽管人物有时多达一二百,小的人物造型只有拇指那么大,但不论人物花卉,还是草木鸟兽,塑造得都是那么细腻匀称,比例适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塔尔寺的壁画多用矿物质颜料绘成,经久不变色。有的直接绘在墙壁上,有的绘在栋梁上,而最多的则是绘在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上。每年六月观经会上,将十几丈长的大佛像在山坡上凉晒,围观瞻仰者常达数万人。
堆绣是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塞入羊毛、棉花等东西,在布幔上绣上具有明显立体感的佛像、佛教生活故事、山水、鸟兽等画面,显得异常生动活泼。
塔尔寺一向是西北地区佛教中心,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也享有盛名。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四次大法会,尤其是正月十五的大法会,以它许多美妙的宗教传说、神话故事和酥油花、壁画、堆绣“三绝”,总是能吸引数以万计的蒙、藏、汉等各族群众,前来瞻仰朝拜。
黄教六大寺院中,拉卜楞寺的历史是最短的,它位于甘肃夏河县大夏河岸边,是甘肃南部藏族地区最大的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喇嘛最多时达3000余人,现在寺内还有能煮四头大牛的铜锅。过去,这里曾经是甘肃、青海、四川等省藏族地区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下辖寺院108所,喇嘛总数达二万名。拉卜楞寺搜集和保存的藏族文化典籍,是全国各藏传佛教寺院中最为丰富、齐全的。拉卜楞寺的藏书,始于二世嘉木样(寺主)久美昂吾,他建立起规模宏大的藏书楼,搜集、求购了大量图书。久美昂吾以后的历世嘉木样,继续发展藏书事业,使藏书不断增多。据1959年的统计,拉卜楞寺各类藏书17833种,其中医药类262种,全集类12000种,因明类789种,密宗类735种,经咒类164种,传记类380种,天文历算类547种,修辞类108种,加上《甘珠尔》、《丹珠尔》以及宗喀巴等全集12000多部,所有藏书至少有10万多部。1782年,伴随寺庙规模的扩大,拉卜楞寺创办了藏医学院“曼康”,全名为“曼巴扎仓索日央盘琅”(意为“医药学院医明利人洲”),开始了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从创始自今200多年,拉卜楞寺医药学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教学制度,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在,该院制作的“洁白丸”、“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散”三种药剂,已列入国家医典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