幢予以镇压,所以改名为“伏虎寺”。伏虎寺殿堂宽敞,气势巍峨,为峨眉山大寺之一。历史上该寺曾几经兴废,现存建筑为清初重建。1949年以后,又在这里重修了东厢新殿,供游人食宿。伏虎寺四周楠木参天,浓荫蔽日。寺庙虽然覆盖于绿荫之下,屋顶却终年不积败叶,因而赢得了康熙皇帝题赐的“离垢园”匾额。
报国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位于峨眉山麓,是进入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报国寺原名会宗堂,取佛、道、儒三教会宗之义。清代重修后,康熙皇帝御题“报国寺”,沿用至今。主要殿宇依山就势,自前至后依次为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等。七佛殿后,保存着一座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由景德镇烧制的大型彩釉瓷佛。瓷佛高2.47米,端坐千叶莲花台,身缀千佛莲衣,色彩晶莹,比例匀称,国内少有。七佛殿内,明代铸造的14层紫铜华严塔也是一件珍贵文物。它高达七米,全身铸有4700余尊佛像和《华严经》全文,铸造工艺精湛,造型雕饰之纤巧富丽,在中国古代大型金属建筑中首屈一指,是峨眉山寺庙中罕见的文物珍品和报国寺镇寺之宝。报国寺现为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洪椿坪,是地名,也是寺名。古称千佛庵,由明代楚山性一禅师创建。清乾隆时,峨云、圆满禅师予以重修,因寺前有一株1500多年的洪椿树,改为今名。寺院所在地海拔1100米,周围山林环抱,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因湿度大,常给人以细雨濛濛的感觉,大有“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的意境。洪椿坪建筑保存比较完整,现存殿宇高大整洁。这里门柱楹联较多,极富哲理,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对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有几分俏皮,又有几分教诲,颇具弥勒风度,耐人寻味。寺内弥勒殿楼上藏有一具清末刻制的七柱千佛莲灯,高约二米,直径一米,上面雕的数百个佛像和七条纹龙,雕镂精细,工艺高超。洪椿坪地处深山老林,是理想的避暑疗养胜地。
仙峰寺古称慈延寺,亦称仙峰禅院。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创建。仙峰寺的弥勒殿原为道教财神殿,供奉财神爷赵公明神像。佛教盛行以后,才转而成为佛寺。寺内殿宇四重,覆以锡瓦铝皮,每当阳光明媚、山色清丽时,从九岭岗遥望仙峰寺,只见在秀峰碧嶂中闪射出一片耀眼银光,令人目眩。仙峰寺周围是猴群惯常出没的地带,每随游客讨食,野趣无穷。
另外,在峨眉山海拔3077米的金顶上,原来有座普光殿,也很著名。普光殿始建于东汉,最初为道教建筑。因为这里雷火频繁,所以普光殿虽经历代修葺,依然屡建屡废。正殿永明华藏寺,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重修。殿后最高处,原有一座叫做金殿的铜铸佛殿。殿内有铸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的铜碑,铜碑的正面为《大峨山永明华藏寺新建铜殿记》,由明人集王羲之书法字体而成,背面为《峨眉山普贤金殿碑》,由明人集褚遂良书法字体而成。可惜的是,铜殿和华藏寺都已毁于火灾。1986年,四川省政府拨款重新修复金顶寺庙,沿用明朝名称叫做华藏寺。这是全山寺庙中唯一的东西座向的一座。在金顶上,可以看到峨眉山的三大奇观,即:云海、日出、佛光。尤其佛光,为中国风景名胜之中罕有之自然奇景。每遇风和日丽的午后,游人站立舍身岩前,往往可以俯瞰一五彩光环浮现云际,自己映罩在光环之中,相随动止,极其神妙。
除以上寺庙以外,峨眉山的白龙寺(白龙洞)、洗象池、雷音寺、清音阁等寺院也都名闻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