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城区西南7公里,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其山势逶迤“如螓〔qin秦〕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有此名。在佛教里,峨眉又称为“大光明山”。《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童子参拜什方世界,寻求善道,在参拜过52位大善知识即圣者和名师后,最后立于妙高峰,观峨眉大放光明。普贤菩萨此时正与3000法眷住在山中,他于是又参拜普贤菩萨,成为佛教有名的“五十三参”,峨眉由此因缘称“大光明山”。峨眉山有大峨、二峨与三峨之分。主峰万佛顶海拔3,方圆二公里。由山麓第一座古刹报国寺至金顶,全长60公里,沿途散布着伏虎寺、石笋沟、清音阁、一线天、洪椿坪、仙峰寺、万年寺、华严顶、洗象池、罗汉坡、接引殿等寺庙和风景点。一路石径盘旋,直上云霄。这里山脉峰峦起伏,重岩迭翠,流云瀑布,溪水潺流,构成一幅清、幽、秀、雅的自然画卷,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称。唐代诗人李白写诗赞美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晋代开始出现佛寺。南北朝时期,峨眉山佛教势力增大,逐渐挤走道教,在山上修建起大批佛寺,形成佛教名山的雏型。唐宋以后,佛教日益兴盛,峨眉山寺庙规模逐渐扩大,数量不断增多,并抬出普贤作为山主。宋代人附会说,东汉时有一采药老人蒲翁,一天正在山上掘拾一株黄精,忽听空中仙音悠扬飘忽,自东而来。蒲翁仰头一望,但见一队队云幡前导,宝盖后随,无数金童玉女簇拥着一尊神。这尊神坐在设于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座上,手持如意,身垂璎珞,头戴五佛金冠,向西冉冉而去。蒲翁后经名师指点,得知他所见的,就是普贤菩萨。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嘉州(在今峨眉市城区东)屡奏普贤菩萨显相,于是太祖派内侍张重进前往嘉州塑造普贤菩萨像。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又造巨型的普贤铜像,并将唐朝时候的白水寺改名为白水普贤寺。宋、元、明期间,峨眉山佛教发展达于极盛,梵宇琳宫,大小寺庙近百座,成为庞大的佛教寺庙群和著名的普贤菩萨道场。清朝以后,因山地潮湿多雨,寺庙多有毁坏。到民国时期,旧有寺庙所存不及一半。景象一片荒凉,可谓“萧寺僧居少,不闻唱梵音,云扉常昼闭,风雨彻霄吟”。1949年以后,政府成立了“峨眉山文物整修委员会”,先后拨款进行大规模修缮和重建,使峨眉山恢复了青春。峨眉山现存主要佛寺有万年寺、伏虎寺、报国寺、洪椿枰、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等26处。
万年寺位于峨眉山中山区,海拔1020米,前瞻钵孟峰,后顾正龙山,左临净水溪,右濒白龙江,群峰竞秀,古木葱笼,梵刹隐于其间。万年寺是峨眉山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也是峨眉山最重要的寺院。它创建于东晋,初名普贤寺。唐朝时慧通禅师在此精修,更名白水寺。宋太平兴国五年茂真禅师扩建后,改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敕改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现有山门、弥勒殿、毗卢殿、般若堂、砖殿、巍峨殿、大雄殿、行愿楼、斋堂以及法物流通处、鼓楼长廊、幽冥钟楼等建筑。其中,砖殿为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所建,是一座方形砖砌的穹窿顶无梁殿。无梁殿平面呈四方形,四面是很厚的砖墙,边长15.7米,构成一个高大台座。座顶分建五塔,正中稍大,四周较小。中塔高于角塔,通高16米,从外形上看,是一座金刚宝座式塔。无梁殿穹窿顶上绘有手持琵琶、箜篌、芦笙、笛子的四名仙女。这是一座既有南亚建筑风格,又有蒙古喇嘛庙特色的建筑。它的建筑,目的在于保护太平兴国时铸造的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铜像通高7.85米,分五佛冠、法身、莲座、大象、莲花5个部分,重约62吨。其中白象高3.3米,长4.65米。整座铜像铸工相当精细。铸造原料,自莲台以上为黄铜,白象部分为青铜。各部分分块铸成,每块均铸子母扣,加以铆钉,然后再用铜汁焊缝。有的部分则是分段铸造。象腹、莲台、普贤像都是空心,内置佛经。为了支撑象鼻,内部安设了铜制井字型支架。铜像各部分之间比例匀称和谐,佛像体态丰润,衣纹线条流畅,花冠雕镂雅致,表情肃穆庄严;大象四肢健壮有力,显得古朴雄浑,栩栩如生。这都显示出当时中国冶铸工艺和金属造像的高超技能。
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同名僧广浚交往甚厚,常常相会于寺前白水池畔,抚琴论诗,李白为此写下了著名的《听蜀僧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首名作无疑为峨眉山增添了浓厚的诗意。离白水池不远的明月池中,栖息着一种珍稀的“琴蛙”,每当雨后或黄昏时分,它们就向游人反复奏出“5111”美妙动听的旋律,人称“仙姑弹琴”。每到深秋,万年寺附近层林尽染,黄叶纷飞,有如彩蝶翩翩,颇具诗情画意,人们称之为“白水秋风”,这是“峨眉山十景”之一。
伏虎寺始建于唐,宋时名神龙堂。传说这里常有虎患,寺僧建尊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