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晚清七十年(二):太平天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预言书中的蒋毛与洪杨
”。你如果真相信上帝或观音,你可能有时会觉察到“有求必应”的“灵异”现象。但是你如死不相信(像爱因斯坦那样),那你就是个“无神论者”。你目中既然无神,他两位老人家也很民主。那么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河水不犯井水。——你平时既不烧香,临时可别来抱我佛脚啊!

    3.4 “有神”与“无神”

    所以,朋友!你如是个有神论者,虔诚地相信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上帝安排的,那么万能的上帝难道说还不如一个白发老翁张佛千?张教授会作“嵌字诗”,而上帝不会?——作嵌字诗要“汉学底子”好;难道观音菩进,拖死官军。

    洪杨起义的最初三年,便是这样的,他们是一群没有根据地、没有后勤、没有固定兵源的中国传统历史上所记载的“流寇”——近人所谓农民大起义。这种农民起义所以能愈战愈强、愈滚愈大者,是有他们特殊的社会条件的。那就是政治腐化、官逼民反;社会瘫痪、民不聊生。在这个人心思乱的国度里,一般饥民和他们的有政治野心的领袖们,是唯恐天下不乱的。一旦有人揭竿而起,则星星之火,很快的便可以燎原(《毛选》中以此为题)。

    3.10 “永安突围”时的人救问题

    洪杨于一八五二年春自永安州突围北窜时,连妇孺在一起不过二、三千人。——读者中的洪杨专家们,且慢……,先让在下谈点个人的小考据:

    关于永安突围的人数,我的业师郭廷以先生(中国近代治太平史的第一位权威),和后来的简又文、罗尔纲诸先生都说有数万人之众。笔者于五十多年前在沙坪坝的大学课堂里,便向郭师质疑。我认为这个数目字太大。我的理由有两点:第一是个人经验。那时我也是个形同流寇的流亡青年,与数千流亡伙伴自陷区“突围”到西南山(苗)区去的。亲身经验告诉我们,像永安那样的西南小山城是很难容纳像我们自己那样从天而降的“三千小儿女”的。慢说吃喝住,连大小便都无法容纳呢!

    第二是历史档案。当时向永安合围的官军总数不过一万四千人;而被围者其后总说是“被围于数倍之敌”。如此则突围者不过二、三干人,实是个合理的数目了。

    后来笔者在美国大学里教书,自己和学生一道读洋书,不意竟忽然开朗。原来当时参加永安突围的重要领袖之一的“国舅”赖汉英,便是如此说的。汉英是洪秀全原配赖“娘娘”的弟弟;也是后来捻军杰出领袖赖文光的堂兄弟。他自金田起义、水安突围、进军长江、奠都天京(南京)、到略地江西……,可说无役不与。后来进封“夏官丞相”,位至极品;实是太平开国元勋中,仅次于八王的重要首领。历来官书私籍对他的记载都是触手皆是的。晚至一九七五年他花县故乡还有他受伤还乡的传说。可是汉英在外交方面的径历,却鲜为人知。他是洪杨奠都南京之后,第一个与外国使臣接触的天朝外交官。

    原来洪杨于一八五三年三月底克复并正式建都南京之后,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便试图与新朝接触并建立外交关系(其行径与一九四九年秋的英国在沪宁一带的活动,前后如出一辙)。同年四月下旬驻华英使兼香港总督乔治文翰(Samuel Gee Bonham)乃偕译员密迪乐(Thomas T. Meadows)乘英舰哈尔密斯号(The Hermes)直驶南京。由于外交礼节的难以如愿,英使拒见太平官员,而密迪乐则接触广泛。他所见到印象极佳的新朝官员便是赖汉英;他二人甚为投契。密氏并奉赠赖氏欧制望远镜一架以为纪念。他二人的交往可记者颇多,密迪乐记录弥详;简又文教授亦曾加摘译。在他二人交谈中,赖即谈到当年永安突围的往事,颇富史料价值,而汉籍中则未尝见也。简君译文中竟亦疏于选译。

    赖说太平军在永安时陷入重围,弹尽粮绝,但是士气极高。在天公威灵感召之下,“全军二三千人,置妇孺于中军,不但一举冲出重围,且将敌军彻底击溃。”(见Thomas Taylor Meadows, The ese and Their Rebellions. London: Smith, Elder, 1856; Reprinted by Stanford Uy Press, 1953; Reprinted in New York, 1972. p.282.并请参阅Westers oaiping: a sele of Dots. Honolulu: Uy of Haress, 1982, p.44n.)密迪乐所记录下来的赖国舅的“口述历史”,显然是可信的;也是合乎事实的。

    3.11 金粉乡里的开国昏君

    太平军自广西永安(今蒙山县城)突围(一八五二年四月五日)之后,人数虽少。却如猛虎出柙,锐不可当。全军沿途裹胁青壮,实力迅速膨胀。各路英雄好汉、激进工农,更是附义如云。台风横扫、草木皆兵。四、五月间,围攻桂林未克,乃北窜全州屠城而去(六月三日)。入湘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