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有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每年春节前几个月,艺人便把纯净的白酥油揉进各种矿物质染料,塑造各种人物花木、飞禽走兽,色泽鲜艳,经久不褪。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灯节会上展出酥油花,一年一度,成为寺内盛会。壁画则是典型的藏族风格,最多的是画在布幔上,悬挂或钉在墙上,颜色历久不变。堆绣则是用各色绸缎剪成各种形状,塞入羊毛、棉花之类,在布幔上绣成具有明显立体感的佛像、山水、花鸟等,形象生动活泼。三绝之外,塔尔寺的雕塑也享有盛名。其他五座黄教寺院都建于明清时期,规模类似城市,珍藏文物之丰富、殿堂陈设之豪华,均可与布达拉宫媲美。
扎什伦布寺
在西藏日喀则县西南。原为一世达赖更登珠巴(宗喀巴的门徒)于公元1477年所建。取名扎什伦布,意为“吉祥须弥山”,吉祥堆集之意。明朝末年,四世班禅洛桑曲坚掌权后,这座寺就成为历世班禅的坐床之所,是班禅喇嘛举行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全寺依山傍水,层层叠叠,周围筑有城垣,方圆近两公里。内分脱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个扎仓(学院)。有殿堂几十处,雕梁画柱,金顶碧瓦。寺内有一座高达27米多的强巴佛(弥勒)像。据记载,当时为铸此像用去青铜22万斤,黄金500斤,是世界上罕见的大铜佛。另外,历代班禅的灵塔也收藏在寺里,塔身包裹银皮,镶嵌各种宝石。与布达拉宫一样,寺里保存着各种贵重的宝器、珍玩、瓷器,以及佛像、唐卡、刺绣等,还有明清皇帝颁发的大量金玉印章,封诰敕书,以及镌有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徒”印章。
拉萨三大寺
拉萨的甘丹寺、色拉寺和哲蚌寺合称三大寺。甘丹寺在拉萨市郊的达孜县境内,是宗喀巴于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兴建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全寺分夏孜、绛孜两个扎仓。僧人定额为3300人。寺院规模相当于三个布达拉宫。主要建筑为拉基大殿、赤多康等。拉基大殿可同时容纳3000多个喇嘛在内诵经。赤多康是宗喀巴生前起居之处,内间有一台坐床,据说宗喀巴就是在这床上圆寂的。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代格鲁派教主称为“甘丹赤巴”,他们世世住在这所寺里,灵塔也保存在此。
色拉寺在拉萨市北五公里,是宗喀巴的弟子绛钦却杰(大慈法王)释迦也失所建。他曾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和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先后两次到北京觐见皇帝,被封为大国师和大慈法王,得到明廷的厚赐。寺宇倚山面河,规模宏大。17世纪时僧员定额为5500人。到1959年时寺僧达9000人。主殿为措钦大殿,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共四层,殿内壁画完好。寺内分节扎仓、麦扎仓和阿巴扎仓。所藏文物也很丰富,有释迦也失从北京带回的大藏经、各种佛像、唐卡、金银铜的法器和供器等。
哲蚌寺在拉萨市西北10公里。是宗喀巴的弟子绛央却杰所建。全寺建筑以白色为主调,远望如米堆,所以取名“哲蚌寺”,意为积米寺。占地面积为25万平方米。殿宇依山而起,联成一座山城。五世达赖时僧人定额7700人,解放前夕僧人已超过一万,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正殿措钦大殿面积1850平方米,前面还有2000平方米的广场,殿内可同时容纳六七千人。另有“噶丹颇章”,意为极乐宫。三世、四世、五世达赖都住在这里,直到布达拉宫峻工后,才移居布达拉宫。五世达赖曾在这里建立噶丹颇章王朝,哲蚌寺便一度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中心,所以历世达赖都以哲蚌寺为母寺。寺内扎仓规模超过其他寺庙,藏书丰富。
格鲁教派的另一座大寺拉卜楞寺在甘肃夏河县,是甘南藏族地区的最大寺院,下辖寺院108所,喇嘛总数达两万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僧舍有万余间。寺内有能煮四头大牛的铜锅,五尺长的象牙。珍藏文物几万件,藏文经典、书籍六万多册。因而与塔尔寺、扎什伦布寺和拉萨三大寺并称为黄教六大寺院。
千佛洞
新疆古称西域,各重要县市几乎都有古代城址遗留,多数是北朝到唐代的遗迹,还有许多古代大型墓葬群,因气候干燥,墓中古尸和随葬物都没有腐烂,大量古代文物得以保存。西域在汉代盛行佛教,中国的佛教正是从西域由丝绸之路传入。因此目前在新疆发现的许多石窟大多是佛教石窟,又称千佛洞,其中最著名的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比敦煌还要早。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有236个石窟。这是古龟兹国的一处石窟寺群,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窟形体制主要是僧房群式和中心塔柱式。现仅有75个洞窟形制完整。彩塑多已毁坏或被盗,壁画尚保存下来一万平方米左右。题材繁多,情节离奇,仅第17窟就有38种之多,被誉为故事画之冠。第38窟所画伎乐图,有20个乐师,各奏一件胡地乐器,如琵琶、箜篌、横笛、筚篥等。第175窟还有耕地图、制陶图。壁画以西域的凹凸画法驰名中外,石窟后壁有不少龟兹文题记。是研究新疆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