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的名胜古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明清皇家宫苑的兴衰
的琉璃建筑。影壁高6.65米,厚1.42米,长25.52米。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两面各有九条彩色蟠龙。除此之外,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陇垂等处,及多彩斗拱下面也有许多条龙,总共大大小小有635条龙。这座九龙壁是明万历皇帝生母李艳妃所造。她笃信喇嘛教,在北海建大西天经厂,专门从事译经、印经。为了镇住火神,预防经厂失火,就在经厂门前筑起了这座有蟠龙和海水的影壁。类似北海九龙壁这样最高级的五色琉璃九龙壁,另外还有两座,一座在北京故宫,一座在山西大同。北岸的五龙亭也是明代建筑,五亭之间有S形石桥相连,婉转如游龙,原是帝王钓鱼、观焰火的地方。北岸的静心斋以及东岸的濠濮间、画舫斋,都是北海的园中之园,布局均以山石水池为主,配以斋庭楼轩,有游廊曲折环绕,自成天地,清静幽雅。

    北海南门西边的团城,是一处别致的建筑。四周用砖砌成圆形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只有两座门。主殿承光殿,原来也是圆形的,乾隆时改建成一座十字形平面的方形大殿。清帝外出郊游,便来这里换衣,用茶点。殿旁的一棵油松传为金元时所植,被乾隆封为遮荫侯。另有白皮松和探海松,也是几百年的古树,被封为白袍将军和探海侯。团城的珍贵文物有两件最著名,一件是承光殿内的白玉佛,高约1.5米,身上镶嵌宝石,相传是一个叫明宽的和尚从缅甸带回来的。另一件是渎山大玉海,黑玉制的酒瓮,是供忽必烈饮宴贮酒用的,重约3500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传世玉器。

    明清皇城内除了紫禁城、北京三海外,重要的建筑还有景山、太庙和社稷坛。景山在明代堆放煤炭。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崇祯帝朱由检逃出宫城,吊死在景山东麓的一棵槐树上。景山在清代成为帝后停放灵柩和供奉祖先影像的地方。 山上五座亭子均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形制和木石部分基本保持明代结构,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庙内古柏多有几百年历史。社稷坛现为中山公园。园内的拜殿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明初建筑之一。兰亭碑亭原为圆明园40景之一,1917年移到这里,八根石柱上刻有乾隆精选的七位书法家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号“兰亭八柱”。

    

天坛

    皇城外最吸引人的名胜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内城正阳门外,是明清两代帝王孟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祀天的地方。共有两道坛墙,分出内坛和外坛。内坛里建有斋宫和祭坛,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沐浴的地方,正殿建筑没有梁、枋、大柱,又叫无梁殿。祭坛共两座。祈谷坛在北,圜丘坛在南,二坛在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中间有墙隔开。祈谷坛的中心是祈年殿,圆形,共三层檐,攒尖式圆顶,明代原为蓝、黄、绿三色。清乾隆时一律改为蓝色琉璃瓦。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建的。中央四根龙井柱,象征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12个月。外层12根柱,象征一天12时辰。加起来24根,象征24节令,三层相加28根,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圜丘坛以北的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牌位的地方。正殿为圆形,外面有一道圆形围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波可沿内弧反射传递。从皇穹宇到围墙南边的琉璃门之间有一条石板甬道,在皇穹宇台阶前由北而南的第一、二、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站在第一块石板中央,面向殿内拍一下手,可以听到一声宏亮的回响。站在第二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可听到两声回响,站在第三块石板上拍一下手,可听到三声回响。这是因为三块石板在这道圆形围墙中心,无论站在哪块上都能听到回音,只是由于音波从圆墙折射回来的距离不同,才会听到次数不同的回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回音壁两端墙根,一人靠墙说话,声浪就会沿墙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头,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圜丘坛是祭天的地方,坛高16尺,共分三层,露天圆形,每层四面有九级台阶。坛上所有的石板、栏杆、栏板以及台阶都与有关,因“九”在古代常被用来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例如从坛中心向外,三层台面,每层铺九圈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一圈是九块,第二圈是18块,第三圈是27块。依次类推,到第九圈是81块。中层从第10圈的90块到第18圈的162块。下层从第19圈的171块到第27圈的243块。共计三层,378个九,共3402块。台面中心的太极石,也有声波反射作用,只是因坛上半径较短,回声太快,站在上面发声的人自己觉得声音特别响亮,站在圆心外的人却没有这种感觉。皇帝把这看作是天下万民对朝廷的归心和响应,所以将这块中心圆石称为“亿兆景从石”。天坛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和几何学等科学原理,在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西郊海淀,原是一片山清水秀的地区,从明代开始已兴起了园林建筑。清代皇帝又在此大规模修建离宫别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前后130多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