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秀丽精妙。由于普遍具有写实的倾向,质感比唐雕更强,表现也更细致繁复,更富生活气息。
晋祠
晋祠始创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这里因有晋水,后来改国号为晋,后人就用“晋”来名祠。晋祠在唐代已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大诗人李白曾写诗描绘过“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情景。后屡经修葺变迁,到北宋天圣年间曾大规模修建。祠内为叔虞之母邑姜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圣母殿。这座大殿是晋祠的主建筑,元明两代虽有修补,但至今仍保留宋代的形制和结构。大殿四周是围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这种样式和宋代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所说“副阶周匝”的制度一致。大殿内空间较宽,斗拱用材大,出檐深远,侧脚升起显著,是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木构建筑。圣母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彩塑的风格与大足石雕类似,主像为圣母,其余是宦官、女官、侍女等。圣母凤冠霞披,端坐在凤头椅上。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眉眼有神,姿态自然,塑工精美,是宋塑中的珍品。晋祠内“三绝”除了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以外,还有周柏隋槐,自北周、隋代至今,依然茂盛葱郁。另有晋水源头难老泉,每秒流量1.8立方米,水温保持在17℃,长流不息。
隆兴寺
是一座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的著名古寺。它坐落在河北正定县,创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清康熙初定名为隆兴寺。全寺占地约五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又较完整的佛寺建筑群,这里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摩尼殿、转轮藏阁、慈氏阁、天王殿。摩尼殿是全寺遗存建筑的精华所在,建于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形制极为特殊:平面方形,四面厚墙围绕,每边正中各出一间抱厦,形成十字形平面,抱厦的屋顶是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打破了方形大殿单调沉重的格局,使整体建筑造型形成雄伟沉稳的基本风格,同时又不失华丽轻巧之美。这种形制在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是仅有的一例,大殿梁架结构稳定,檐下大量使用斜拱,斜拱后尾交叉成三角网架,与《营造法式》所写相符。隆兴寺内还有全国最高的铜佛像,在大悲阁里,高22米,下面还有2.2米高的石须弥座。佛像身材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腰部以下铸工尤精,显然是宋代艺术风格。铜像两侧40只手臂在清末已改为木制,只有在前胸合掌的双臂是铜质。像的基座上枋、壶〔kun捆〕门内和隔间柱上刻着伎乐、飞天、盘龙等各种纹饰图案,都是宋代雕刻,十分精美。大悲阁东南侧还有一块《龙藏寺碑》,是楷书中最著名的精品。碑文上刻着此寺始建的经过,书体工整方正,遒劲沉厚。书法家认为它集六朝书法之大成,是隋碑中的第一名碑,在南北朝到隋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