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考中秀才后,安庆城中的名门望族和富户人家纷纷托媒上门,打听陈的生辰八字。安庆副将高登科也慕名托媒人上门,有意将长女高晓岚许配给陈。
高登科是霍邱人(今安徽六安),出身贫寒,小时受继母虐待。13岁那年放鹅丢了两只,夜宿麦田,不敢回家,正巧一支官兵路过,就随军而去,后升任副将,为二品武官,因有军功被清廷赏赐穿黄马褂,且赐以世爵,置有4000多亩土地。他娶了三位夫人,女儿高晓岚是续弦詹氏所生。詹氏死后,高晓岚受到继母的虐待,高登科便带她到安庆,亲自教养。
高晓岚时年19岁,长陈独秀3岁,出落得眉清目秀,身材修长。她穿着朴素大方,性情柔顺孤僻,刺绣缝补,料理家务样样能干,丝毫没有富家小姐的贵族骄横之气。陈独秀的母亲查氏很满意,于是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下了。
陈独秀到南京参加乡试,未中,回家后即与高晓岚完婚。高晓岚懂三从四德,晓得《烈女传》与德言功容的古训,有着封建传统的教养,婚后的夫妇二人受到乡邻“夫贵妻贤”的赞誉。
新婚燕尔之际,陈独秀当时正受康梁学说影响,他将自己写的《扬子江形势记略》饶有兴致地读给妻子听,以征求意见,寻得共鸣。不料高晓岚听完,轻声柔语地说:“夫君之言,为妻懂之甚少,不必再难为妻子,我会伴君安分度日,上待父母尽心尽力,下做贤妻生儿育女。”陈顿时如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
陈独秀常常劝妻子多识些字,多猎文化与时政,而高晓岚对丈夫的劝告却不屑一顾,总以“夫主外,妻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对。有一次,陈拿了一本《三字经》欲教高晓岚念读,她却火冒三丈,一把夺过去撕得粉碎。
潘赞化说,高晓岚与陈独秀思想相隔距离不止一世纪。陈去日本留学,欲借高的十两金镯作为游资,高坚决不肯,常为此争吵。
1898年,陈独秀与高晓岚的第一个儿子陈延年出生了。儿子出生后不久,陈独秀跟随嗣父陈衍庶去了东北。次年年底,陈母去世才回到安庆。此后,陈独秀的长女玉莹(筱秀)出生。1901年,陈独秀去日本留学,此后,陈独秀与高晓岚便聚少离多了。
陈独秀因政治活动,在外屡遭通缉追捕,回家得不到妻子的理解与安慰,常常遭到妻子的数落与怪罪,使他对这个旧式的女子更加嫌恶。1910年,新年伊始,陈独秀便携高君曼离开安庆,此时高晓岚正怀着三子陈松年。
高晓岚嫁到陈家的33年中,生育了三子三女,自出嫁就再也没有回过娘家。除了1927年去武汉探望患重病的儿子乔年,从没有出过陈家的大门。高晓岚于1930年9月9日,即她得知二子一女噩耗的第二年,郁闷于胸,后来病例,在安庆病逝,终年55岁。临终前,她对三子松年要求,希望将来和陈独秀合葬。
汪原放反对包办婚姻,与其叔汪孟邹大起冲突。在苏联的陈独秀听说后,写信劝慰叔侄二人道:“弟以为孟邹先生应承认原放兄婚姻之自由。原放兄应觉悟,不可以恋爱妨碍了立身建业。男女之事,不过在生活上和吃饭、穿衣、饮酒、吸烟同样的需要与消遣而已,顽固老辈看做伦理、道德大问题,幻想青年看做神圣事业,都是错了。”
1909年岁暮,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到安庆姐姐家玩,遇到了姐夫陈独秀。
高君曼时正双十年华,身材高挑,时装新潮,一头短发,处处显示着新式女性特质。她曾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思想进步,见识广博,并热爱文学,特别爱读陈独秀发表在各报刊上的作品,对姐夫很是崇拜。两人很快坠入情网。
陈独秀与高君曼的恋情遭到陈、高两家的坚决反对。陈独秀的嗣父陈衍庶甚至以“退继”相威胁;岳父高登科则怒火冲天,悔恨择错女婿,对高君曼施加暴力,逼其另嫁。但二人我行我素,毫无畏惧。
1909年底,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杭州与高君曼宣布结婚。时陈在杭州陆军小学堂任历史、地理教习,佳人新得,意气风发。陈独秀广结文朋诗友,在西子湖畔,与刘季平、沈尹默、马一浮、谢无量等江南文人雅士,诗酒相娱,互相观摩,逸情满怀。而高君曼赢得了友人们的交口称赞,汪孟邹曾夸赞她是“女中豪杰”。陈在《灵隐寺前》一诗中写道:“垂柳飞花村路香,酒旗风暖少年狂。桥头日系青骢马,惆怅当年萧九娘。”
1910年,陈独秀给远在南洋的苏曼殊写信,问他:“有奇遇否?有丽句否?”他得意地对曼殊述及自己的生活:“‘侵晨不报当关客,新得佳人字莫愁’,公其有诗贺我乎?”
高君曼比较向往稳定宁谧的家庭生活,但陈独秀天生就是一个看轻家庭生活的人,走南闯北,屡遭风险,家人也跟着颠沛流离,很难过得上一段安逸的生活。
到北大任教后,陈独秀常逛八大胡同、拈花惹草,高君曼为此和陈独秀吵过,闹过,但无济于事。陈性情暴躁,生活散漫,而高自小就娇生惯养,经常发生口舌之争,甚至发展到相互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