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章 鲁迅与藤野先生——中日人民的深情厚谊
    20世纪初以来,大批中国留日学生来到日本各地,接触日本各阶层群众,广泛进行文化交流,与日本人民,尤其是热情关怀和耐心指导他们的日本老师,建立起深厚友谊。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他的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之间的师生情谊,就是一个感人的事例。

    1931年12月2日,鲁迅给特地来上海向他请教的日本青年学者增田涉赠诗一首: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这短短的四句诗,表达了鲁迅对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时情景的追忆,也抒发了他对日本和日本人民难以忘怀的真挚感情。鲁迅从1902年到1909年,即22岁到29岁期间,在日本留学、生活过七年又四个月之久,可以说他的大部分青年时代是在日本度过的。从东京到仙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鲁迅(公元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笔名鲁迅。他1902年从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毕业。作为南洋官费生,由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1902年4月到东京,进入日本著名教育家嘉纳治五郎创办的中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弘文学院(后改名宏文学院)学习,编入速成普通科的江南班。入学不久,他就拍了一张身穿弘文学院制服的照片寄给他弟弟周作人。背后的题词非常幽默风趣:“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弘文学院之制服,铃木真一之摄影,二十余龄之青年,四月中旬之吉日,走五千余里之邮筒,达星杓〔shao勺〕仲弟之英盼。”尽管当时宏文学院条件并不算好,八个学生挤住一间寝室,夏天八人合用一顶日本式大蚊帐。但鲁迅顽强刻苦,毅力惊人,每天学习到深夜才睡。当然,鲁迅也并非只顾埋头读书,他除了学习之外,还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爱国革命活动。“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演讲”。还曾经到校长嘉纳治五郎设立的讲道馆练习过柔道。1903年春,鲁迅不顾留学生监督停发公费的威胁,毅然在弘文学院江南班第一个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表示与腐败卖国的清政府决裂。他还秘密加入江浙革命团体光复会,并经常与友人探讨如何改造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等问题,为浙江留日学生的革命刊物《浙江潮》写稿。

    1904年4月鲁迅在弘文学院毕业后决定学医,并要求到离东京较远尚未有中国留学生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仙台是日本东北地方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当时只有九万多人口。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情况,过去记载较少。仙台的日本朋友于1973年专门成立了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调查会,经过四年多调查,最后编成了包括170多幅照片图表和470多件文字资料的《鲁迅在仙台的记录》资料集,再现了当年鲁迅在仙台学习生活的真实风貌。资料反映出鲁迅作为仙台医专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得到了不少日本老师的亲切教导,同学们的热情关心以及房东和其他仙台市民的帮助照顾。

    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就是藤野先生与鲁迅的师生情谊。藤野严九郎先生(公元1874—1945年),1874年生于福井县,1896年在爱知医学校毕业,后来曾在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大学研究解剖学。1901年赴仙台医学专科学校任教,主要担任解剖学课程。1904年,周树人(鲁迅)到仙台医专时藤野刚升为教授,还担任了周树人所在的一年级副级长(即副班主任)。鲁迅曾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生动地描写他第一次见到藤野时的印象:“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藤野先生教学非常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但他对班上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周树人很关心,“对其对同学之交往、公寓生活之安排、用功之方法、日语之说法、笔记之写法等”,都经常给予指导,提供便利。藤野先生曾回忆说:“周君身体不太高,圆脸、很聪明的样子,但看来气色有些不太健康,由于语言关系,学习上也有困难。”他看到周树人上课记笔记有些吃力,就在课后检查他的笔记,耐心细致地修改补充他听错记错的地方。据鲁迅回忆:解剖学课程开始一月后的一个星期六,藤野先生派助手叫他去,并要走了他的听课笔记。过两三天后还给了他。鲁迅这样描述了他翻阅送回来的笔记时的感动心情:“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从这以后,藤野先生每周都让周树人送来笔记,进行修改,一直继续到他所担任的课程结束。鲁迅回国以后,把藤野先生改正过的笔记装订成三厚册,精心保存。至今仍收藏在北京的鲁迅博物馆中。

    藤野严九郎教授为什么能在当时日本社会普遍轻视中国人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