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政权,建立起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明治政府一方面在国内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同时也试图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871年9月,中日双方全权大臣李鸿章与伊达宗成经过会谈后,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决定正式建交,互开口岸,通商贸易,并互派外交官,设立使领馆。这就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中日人员交往频繁,两国的官员、文人来往不绝,留下了不少动人的佳话。
1871年中日建交后,日本不断派遣使节和外交官来华,清政府直到1877年1月才正式任命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首任驻日公使。11月27日何如璋率第一届驻日使团乘海安轮从上海出发,30日抵达长崎,长崎烟台鸣礼炮21响并升起龙旗致敬。使团在长崎、神户等地都受到华侨和日本群众的盛大欢迎。12月28日正式向明治天皇递交国书。不久即选择环境幽静秀美的东京芝山月界僧院作为中国公使馆临时馆址,开展各种外交和文化交流活动。
在第一届中国驻日使团中,对中日文化、交流贡献最多、影响最大的人物,并非公使何如璋,而是首任参赞官黄遵宪,他不仅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和维新思想家、政治家。
黄遵宪(公元1848—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人(今广东梅县)。他在少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不满封建科举制度,而希望到广阔天地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到过广州、香港、天津、烟台等商埠,见识较广,眼界开阔。黄遵宪满怀爱国热情,留心时务,主张改革,探求救国救民道路。1876年他考中举人,次年由何如璋推荐为首届驻日使团参赞官。黄遵宪不顾亲友们的阻拦和惋惜,毅然抛弃了科举仕途,选择了到海外从事外交工作的职业。他是首届驻日使团中最活跃的核心人物,不仅负责与日本外务省及各界人士的联系,而且使团与日本方面的交涉照会及向清政府的报告,也常常由他起草。
作为一个外交官,黄遵宪主张中日两国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学习,各求富强,共御外侮。同时他又坚决反对日本统治集团种种破坏中日友好、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始终据理力争。他在一首诗中指出中日两国:
同在亚细亚,自昔邻封辑。
譬若辅车依,譬若倚角立。
所恃各富强,乃能相辅弼。
同类争奋兴,外侮日潜匿。
作为一个友好的使者和杰出的诗人,黄遵宪风尘仆仆漫游日本各地,参加各种集会,结交各方面人士。他还常常与日本诗人唱和诗篇,通过口说笔谈吟诗题字宣传中日友好,弘扬中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并和许多日本人士结下深厚的友谊,仅仅在他的诗文中提到的日本朋友就有数十人之多。
黄遵宪在驻日期间最大的成就则是创作《日本杂事诗》和编写《日本国志》。黄遵宪到日本后细致考察日本的历史地理,认真研究维新制度,游览名山大川,熟悉民俗风习,了解工艺物产,比较中日文化,陆续创作了一百多首“杂事诗”。每首都是七言绝句,内容广泛,短小生动,活泼有趣。每首诗后还附有长短不等的白注,以解释或补充诗意之不足。他的《日本杂事诗》1877年由清朝总理衙门出版初刊本,收诗154首。以后又有各种版本,至1890年他在伦敦任驻英参赞期间,又把它增订成定本,共200首,1898年由长沙富文堂刊印。《日本杂事诗》上卷主要写日本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等方面,下卷则着重写风俗、服饰、技艺、物产等等。如第一首诗生动地概括了日本史地:
立国扶桑近日边,外称帝国内称天。
纵横八十三州地,上下二千五百年。
有一首诗形容日本的名胜富士山也极为形象:
拔地摩天独立高,莲峰涌出海东涛。
二千五百年前雪,一白茫茫积未消。
另一首描写日本人观赏樱花的景象,也十分动人:
朝曦看到夕阳斜,流水游龙斗宝车。
宴罢红云歌绛雪,东皇第一爱樱花。
除了《日本杂事诗》外,黄遵宪还写了咏颂日本国花的长诗《樱花歌》,记录京都传统风俗的《都踊歌》和歌颂维新志士的《近世爱国志士歌》等许多有关日本的诗歌,收录在《人境庐诗草》之中。黄遵宪通过他的诗歌沟通中日两国人民的心灵,加深互相理解和友谊,也深深博得中日人民的喜爱,以至“新诗脱口每争传”。
黄遵宪在驻日期间还深入调查日本历史和现状,大量收集有关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尤其是日本政府各机关发布的各种公报、法令、统计表等第一手材料。他从1879年开始,花了八年多功夫,直至1887年完成了《日本国志》这部巨著。全书共40卷,50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