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奝然献书——名留青史的入宋僧
    宋元时代,中日之间虽然基本上没有正式使臣互聘,但是民间贸易和僧侣往来却十分活跃,两国也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官方联系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僧人,在宋元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宋初来华的日本僧奝〔diao刁〕然即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中国官修正史《宋史》的《日本传》,竟有一大半篇幅是记载奝然入宋经过及其献书内容的。

    奝然(公元938—1016年),出身藤原氏,家世显贵,其父曾官至五位。他幼时即入奈良东大寺为僧,随该寺高僧学佛经,又从石山..寺高僧学习密教,后升到大法位之职。983年8月,奝然及其徒弟成算、嘉应等六人,搭乘宋商陈仁爽、徐仁满等回国的商船赴中国。他们在浙江台州附近上岸,10月获得准许进京,并由台州使者陪同出发。途中在扬州逗留,奝然一行曾住开化寺地藏院,并访问了鉴真和尚住过的龙兴寺,还拜谒了佛牙。12月到达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984年初,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召见了奝然师徒。奝然首先呈献日本铜器10余件及本国书籍《王代年记》与《职员令》各一卷,还有中国的佚书《孝经郑氏注》等二卷,宋太宗向他垂问日本各方面的情况。奝然虽然不会讲汉语,但却擅长汉字隶书,便在纸上一一笔答。太宗对他甚为器重,赐以中国三品以上的高官才准穿戴的紫衣袍,这是很高的荣誉。后来还授以奝然法济大师称号,并让他们住进汴京太平兴国寺。

    唐朝时的入唐学问僧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求法取经,因此一到唐土,首先历访高僧,学习经典,力图带回新的教义流派到日本传布。而宋朝时的入宋僧,却不仅是为取经求法,更重要的目的则是为了修行而来中国朝拜圣迹的。奝然叙述自己入宋的心愿时,就强调自己从天禄以来就有心渡海,可是日本已久停遣使,只好搭乘宋朝的贸易商船赴宋,以遂此愿。当有中国人问奝然来华目的时,他回答道:“为求法不来,为修行即来也。”他表示到中国最大的愿望首先是要参拜日本佛教徒向往的圣地五台山,“欲逢文殊之即身”。其次是拜谒中天竺,“欲礼释迦之遗迹”。因此他谒见宋太宗时,也当面要求朝拜五台山,获得朝廷批准并赐以执照。奝然一行在巡礼了汴京大小寺院后,便前去参拜五台山国清寺,礼拜智者大师真身堂。他们还到洛阳白马寺访谒东汉时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印度高僧传播佛教的道..场,并参观了洛阳龙门大石佛。在华期间,奝然还在汴梁太平兴国寺向印度那烂陀寺的三藏法天学习悉昙梵书,并从梵文直接翻译佛经。

    奝然晋谒宋太宗时,介绍了日本的国情,增加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所以《宋史·日本传》不厌其烦地用一千多字详细记录了奝然介绍的日本知识。奝然通过汉文笔谈告诉宋太宗,日本国中有五经书及佛经。还特别提到《白居易集》70卷,都来自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文集是9世纪初传入日本的,极受日本各界人士的欢迎。据说嵯峨天皇得到一部白居易集,如获至宝,当作“枕秘”。醍醐天皇也曾经说过:“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紫式部的著名小说《源氏物语》中也常常插入白居易的诗句。奝然还介绍了日本的物产、风土、人情,“土宜五谷而少麦,交易用铜钱”,“富有水牛驴羊”,“产丝蚕,多织绢,薄緻可爱”,“四时寒暑大类中国”,“东奥州(即陆奥)产黄金,西别岛(应为对马岛)出白银,以为贡赋。”(《宋史·日本传》)

    奝然所谈的日本国体制度使宋太宗听了印象很深。他介绍日本“国王以王为姓,传袭至今六十四世,文武僚吏皆世官”。宋太宗不禁大为感慨,对宰相说:“日本只是岛夷,但世祚遐〔xia侠〕久,它的臣下也能继袭不绝,这正是上古之道也!”而我们中国虽以中华自居,然而自唐末战乱,国内分裂割据,“大臣世袭也很难嗣续”。他表示今后要“日夜励精图治,以建无穷之业”。同时也为了君臣的子孙后代能世袭禄位。

    奝然献给宋太宗的《王年代记》是他参考日本史籍并在官署作了调查研究后编写的,记录了日本64世天皇的名字、事迹和平安时代五畿七道三岛65州的地理情况。对中国人丰富对日本的认识很有价值。后来杨仁撰《太宗实录》时,就引用了奝然的《王年代记》。《太宗实录》今已失传,但是元末丞相脱脱等当时正是参考了这部书来编写《宋史·日本传》的。另外《职员令》是701年《大宝令》中的一篇制度典籍,其中有关于日本政府二官八省以及中央和地方文武百官的职掌和员额的规定。

    中国自唐末五代的动乱以后,典籍失散情况相当严重,所以日本入宋僧往往携带日本保存的中国佚书来中国补足残缺。奝然这次也向宋太宗进献了用金缕红罗缥水晶轴作成的卷子本《郑氏注孝经》一卷和《越王孝经新义第十五》一卷。中国儒家的经典《孝经》一书在日本很受重视。孝谦天皇甚至命令全国每家都要备《孝经》一部,“精勤诵习”。日本还保存了中国出版的各种《孝经》注释书。《郑氏注孝经》是东汉大儒郑玄写的孝经注释。《越王孝经新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