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佛教鼎盛,典制完备,高僧如林,因此对日本佛教界有极大的吸引力。日本佛教界一方面千方百计邀聘鉴真等唐朝高僧前去传经授法,另一方面不断派遣僧人入唐学法取经。据不完全统计,在公元653年以后的200余年间,见于文字记载的日本学问僧入唐就有100人左右,超过了入唐留学生的人数。平安时代初期,日僧入唐留学求法、请益取经之风更盛,携归经典极多。他们对日本佛教的发展和沟通中日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弘法大师空海就是其中一位卓越的代表人物。
空海(公元774—835年),佛教法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他俗姓佐伯,日本赞歧国多度郡屏风浦人(今四国香川县)。少年时随舅父赴奈良学习儒学辞章,18岁入大学博览经史,可是他不追求高官厚禄,偏对佛教产生浓厚兴趣。18岁时就写作《三教指归》,对中国的儒、佛、道三教进行评论比较。20岁正式出家,拜槙尾山石渊寺名僧勤操为师。795年受戒于奈良东大寺戒坛院。在此后10多年里,他苦心修炼,潜心钻研佛学。为了寻求佛教真谛,穷经问道,立志西渡到中国求学。由于他对汉学和佛学具有深厚基础,又仰慕中国文化,所以被选中留学唐朝。
804年,日本第17次遣唐使受命西渡,大使是藤原葛野麻吕,学问僧空海与最澄及留学生橘逸势等随行。5月12日由唯波津(大阪)解缆出发,7月6日从九州肥前国田浦顺风而行,次日晚遇风暴,空海与大使等乘坐的第一艘船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颠簸于波涛之中,经过43天航程,8月10日抵达福州长溪县赤岸镇海口。福州本来并不是接待日本使船的港口,空海代大使上书:“愿垂柔远之惠,顾好邻之义。”福州刺史阅后大为赞赏,决定给他们提供食宿并奏报长安。过几十天后,朝廷敕令至,大使与空海等23人溯闽江、出杭州,循运河,经苏淮,再沿汴水至洛阳,西入函谷关,终于于12月21日抵达长安城外长乐驿。唐朝内使赵忠带马23匹相迎,由春明门入城,居住在皇城外宣阳坊官宅。次年2月21日藤原大使等东归,空海被敕准留学,居住长安西明寺。这是仿照天竺(印度)祇园精舍所建的唐代名刹,三藏法师玄奘曾在此译经。
805年5月,空海拜长安青龙寺高僧、三朝国师、真言宗(密宗)第七代传祖惠果为师。师徒相见如故,惠果对空海十分器重,“指其妙颐,教其密藏”。并勉励他学成以后,弘法于东国,流传于天下,“是则报佛恩师德,忠于国孝于家也”。空海对师傅也是“视之如父,抚之如母”。同年12月,惠果和尚圆寂,众僧委托空海为之撰写碑文,言辞恳切,“胸裂肠断”。
空海在唐朝期间,不但钻研佛经而且博览群书,好学不倦,他向青龙寺昙贞和尚学梵文,又从著名书法家韩方明学书法。他还与许多中国文人名士交往,互相吟诗唱和。中国文士在诗中盛赞空海?的才学,如官至淮西节度使、户部尚书的马总的诗中说:“土人如子稀”,认为像空海这样多才多艺的僧人,在中国也不多见。中国诗人胡伯崇写道:“天假吾师多伎术,就中草圣最狂逸。”把空海比作东汉书法家“草圣”张芝,高度评价他的书法艺术。空海也十分热爱中国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艺术,同时又关心本国的进步。他在长安游览时曾写出:“看竹看花本国春,人声鸟弄汉家新”的诗句。当他看到花园里的花与竹时,就想到日本的春天。虽然眼前的风景与日本一样,但耳中听到中国的人声鸟语印象更为新鲜。
空海原打算留学唐朝20年,但后来为遵循恩师惠果“早归本朝,流布密教,普度众生”的教诲,决定改变计划,提前回国。中国友人闻讯,纷纷赠诗送别。如诗人朱千乘送空海归海东的诗中赞美空海:“威仪易旧体,文字冠儒宗。”并祝福他回国后“承恩见明主,偏沐僧家风”。还以《朱千乘诗》一卷赠给空海带回日本。浙江士子朱少瑞在送空海归日本国的诗中写道:“禅客祖州来,中华谒帝回。”虽然,“归程数万里”,但是“后会信悠哉”。中日友好交流是长远的,相信仍能后会有期。中国僧人昙清的诗中描写空海:“来朝唐天子,归译竺乾经(即印度佛经)。”并想象他回国会受到殊荣,“到宫方奏对,图像到王廷”。另一位僧人鸿渐的诗则祝愿空海返日后,“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诗人郑壬在送别诗中写道:“他年续僧史,更载一贤人。”预言空海回国后一定会有卓著贡献,以至名垂青史。空海也向中国友人赠诗告别。
青龙寺义操和尚也是惠果的徒弟,与空海是师兄弟,感情很深。空海在赠别义操的诗中抒发了深厚的友谊和惜别之情:
同法同门喜遇深,随空白雾忽归岑。
一生一别难再见,非梦思中数数寻。
806年,空海带着先师的遗愿和大量佛经佛具,结束两年的留唐生活,随遣唐使的船东归,时年33岁。他从中国带回佛教经典216部561卷,佛画10幅,佛具10多种,并在翌年编成《请来目录》献给平城天皇。空海在纪伊的高野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