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描写:“九泽蕃居使,千年圣主臣。”赞美他的知礼、朴实、诚恳的美德。“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接着写他衣锦还乡的场面,“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最后希望他以后再来中国访问,一片深情溢于言表。
此时55岁的阿倍仲麻吕离开故国已有36载,即将踏上归途,回到父母之邦,拜见久别的的慈亲,使他激动、喜悦。可是留唐岁月也使他铭感难忘,一旦要离别众多的中国友人,又觉怅然若失。这种矛盾心理,充分表露在他的《衔命将辞国》一诗中,他写道:“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诗中一方面写如何怀念祖国和久别的亲人,另一方面则写对第二故乡中国和朝夕相处的友人的依恋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到了遣唐使返航船停泊的港口苏州黄泗浦,不少中国友人前来送别。当时正值十一月十五日之夜,皓月当空,阿倍仲麻吕即将登舟之际,遥望明月,乡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用日语吟诵了一首和歌: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这就是日本古代和歌中有名的《三笠山之歌》或称《望乡诗》。当时中国友人听不懂日语,他又译为汉语吟咏,众人闻之,感叹不已。不料遣唐使船队入海以后,遭到风暴袭击。藤原大使和阿倍等乘坐的第一艘船被狂风刮走而失踪。后来其余三条船相继回到日本,第一船却仍然不知去向。人们都以为第一艘船上的乘客可能已经全部遇难。
消息传到中国,友人们以为阿倍仲麻吕已死,无不悲痛万分。当时正在苏州漫游的唐朝大诗人李白,闻讯非常难过,含泪写了一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诗中诉说日本的晁衡离开了长安,一片出征的帆影穿过蓬莱岛。接着李白把阿倍比喻成一轮皎洁的明月,沉没于碧波大海之中,给人们带来了无限忧愁和悲哀。
其实,李白只是一场虚惊,阿倍仲麻吕并没有死。第一艘船被漂流到南中国海的安南地方,部分船员于驩州(今越南河静省,当时属唐南海郡)上岸,却又遭到土著袭击。第一艘船上日本乘客死难170多人,仅有阿倍与藤原等10余人幸存。这些幸存者于755年6月历尽艰难长途跋涉回到长安。第二年中国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阿倍仲麻吕随玄宗入蜀,年余后返京,以后被肃宗任命为左散骑常侍。又奉命赴安南处理事宜,旋任镇南都护。唐代宗时,766年,已经年近古稀的晁衡又被提升为安南节度使,任满后回京,爵封北海郡开国公。770年在长安与世长辞,埋骨中国,享年73岁。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唐代宗追赠他为潞州大都督。
阿倍仲麻吕虽在唐朝擢升高官崇爵,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曾多次写信,托朝鲜新罗使节带回本国,以寄乡思。因此日本古籍《古今集钞》中说:“仲麻吕在唐凡五十余年,身虽荣贵,思归不已,言及乡国,未尝不悽恻也。”当时唐朝对日本的交涉事务,常由晁衡参与或主持,为中日友好与文化交流作了许多贡献。836年仁明天皇追赠其正二位,诏书中高度评价阿倍仲麻吕:“身涉鲸波,业成麟角,词峰耸峻,学海扬漪,显位斯升,英声已播。”(《大日本史·阿倍仲麻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