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全部砖石结构,红墙黄瓦,十分庄严雄伟。
门后为总神道,直达长陵,长约六公里。南端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亭为方形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四面有门洞。碑高6.5米,下为巨大龟趺座。碑文长达3000余字,由仁宗朱高炽撰写,记述明成祖一生经历。碑的背面刻清代乾隆皇帝“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乾隆、嘉庆时修复明陵的记载。碑亭外四角各立白色石华表一座,上雕云龙纹。碑亭以北长约800米的神道两侧仿照孝陵立石像生。共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个,皆两卧两立;文臣武臣各四个,另增加了四勋臣。石刻都用整块白色石材雕成,形象生动。神道北为华表石柱组成的三门牌楼式棂星门。再北过温榆河上的七孔御河桥,便可直达长陵。属于长陵的这条神道,由于以后各陵都建在长陵两侧,并设支道与其相通,而且各支道均不再设石象生,因此实际上为各陵所共有。这是十三陵陵园建筑的特点之一。
十三陵虽是一个统一的陵区,但各陵都建在一个小山下面,自成一个独立的陵园。陵园建筑形式大同小异,基本上沿袭明孝陵的形制。每个陵的外面都建有围墙,南面设宫门,大部门前竖无字石碑。唐代武则天临死前留遗言在乾陵前立一通无字碑,意思是自己的功过由后人来评说,成为陵前最早的无字碑。明代初年,在为皇陵立碑时,由翰林侍讲学士危素撰文,朱元璋看后不满意,说:“皇陵碑记皆儒生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只好自己撰文,记述其卑微出身,艰难经历。此后由嗣皇帝撰写碑文成为祖制。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十三陵中的长、献、景、裕、茂、泰、康前七陵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才开始建亭立碑。建成后,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请世宗撰写碑文,结果没有写,就空了下来。考察明代历史,仅太祖和成祖二代有创业和定业之功,而孝陵与长陵神道前已有“神功圣德碑”记述功绩。其他各帝均无建树,特别是明中期以后政治腐败,皇帝荒淫无度,无功可录,让它空着比刻文更能掩盖其无能和腐败,更具有欺骗性。
宫门内是稜恩门,有的三间,有的五间。稜恩门内为主体建筑稜恩殿,是帝后和官员祭陵行礼的地方。面阔七间或九间,两厢多建有廊庑。殿后有牌楼门、石五供(香炉一个、烛台两个、花瓶两个),再后便是宝城。宝城前部建明楼,宝城下面为玄宫(地宫)。
各陵园中以长陵最大,保存最好。长陵稜恩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每层都有栏杆围绕,栏板上浮雕云龙花纹。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全部用楠木建成。殿内有32根直径在一米以上的本色大柱,中间四根为独木,高达14.3米。这样宏大的楠木结构,而且历经500多年,仍完整无损,在全国也属绝无仅有。明楼为方形高楼,重檐歇山顶,檐下嵌榜书陵名,楼中竖石碑,刻皇帝庙号、谥号。宝城直径约340米。
定陵地宫在1956—1958年进行了科学发掘。定陵是神宗万历和皇后的合葬陵。神宗朱翊〔yi义〕钧昏聩腐朽,怠于政事,挥霍无度,陵墓基本仿照嘉靖永陵建造并且更为豪华(图13)。
玄宫前面有砖隧道、石隧道和封门的金刚墙,深距墓顶约33米。玄宫由前殿、中殿、后殿与左右殿连接组成,连同甬道通长87.34米,最宽47.28米,高7.2—9.5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用石材起券构筑。各殿之间有甬道相通。前、中、后三殿之间有石券门,上面雕出额枋、檐瓦等,门上横梁(管扇)为铜铸,内设汉白玉双扇石门。门高3.3米,每扇宽1.7米,面上雕刻九排门钉和铺首衔环。石门设计合理,靠门轴一面较厚,靠门边较薄,虽然每扇门重约2吨,但开关仍较轻便。各门内均有自来石顶门。前殿和中殿地面铺砌方形澄浆砖(俗称金砖),后殿和两配殿铺砌花斑石。
地宫中殿设汉白玉石雕供案三座,放置成品字形。案的靠背和两侧扶手雕龙纹或凤纹,四周浮雕云纹。案前设黄琉璃五供,前置青花云龙纹大瓷缸一口。缸内装着香油、灯芯,称为长明灯,灯芯上端有烧过的痕迹。后殿是放置梓宫(棺)的主要建筑,比其他各殿更为高大、宽敞。正面有汉白玉砌成的棺床,下部须弥座上雕饰仰覆莲,面上铺磨光花斑石。棺床上放置棺椁三具,各一棺一椁。中间的棺较大,是万历的灵柩,上面有丝织铭旌,金书“大行皇帝梓宫”六字。死者仅剩一具骷髅,按骨骼分析,身材不高,背微驼,腿稍跛,可谓其貌不扬。左右两侧的棺略小,左边为孝端皇后,右边为孝靖皇后。棺均为楠木制作,外被朱漆,椁用松木做成。棺椁外有26具红漆木箱和谥册、宝印,箱内藏随葬器物。左右配殿也各有棺床,但无棺椁和器物。
![]()
1.金刚墙 2.隧道券 3.前殿 4.中殿 5.后殿 6.左配殿 7.右配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